佛像深受收藏家青睐
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以2.36亿港元成交,创历史最高成交纪录
近年来,金铜佛像在各大拍卖市场备受藏家追捧,成交价格屡创新高,成为拍卖杂项专场中最为出色的板块。
2004年,在中国嘉德金铜佛像专场拍卖中,一尊明永乐鎏金铜金刚像和一尊明永乐鎏金铜金刚像分别以110万元和99万元成交。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一尊明大威德明王鎏金铜佛像估价1200万至1400万港元,最终以1906.2万港元成交。
2005年北京瀚海秋季拍卖会,一尊明代铜药师佛像以1100万元成交。 同年,在中国嘉德秋拍佛像拍卖会上,明宣德铜鎏金金刚萨埵成交价为209万元。 明代铜鎏金金观音菩萨以132万元成交。
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尊15世纪初的明代铜像——明永乐释迦牟尼坐像以1.04亿港元落槌,成交价1.166亿港元佣金后港币。
2006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一尊明永乐鎏金铜断手菩萨像以385万元高价被藏家拍得。 同年11月,北京旷世国际古代佛教文物专场拍卖会上,一尊明代永乐时期鎏金铜文殊菩萨像以180万元起拍,最终以924万元高价成交。
2007年,北京瀚海推出金铜佛像专场拍卖。 其中一尊明永乐文殊菩萨像以1009.1万元成交,另一尊17世纪的无量寿佛则以683.2万元成交。 同年,在北京旷世国际举办的古代佛教文物专场拍卖会上,一尊明代宣德鎏金铜阿弥陀佛像以2750万元高价拍出,另一尊明代永乐鎏金铜观世音像被拍出。菩萨像以1485万元成交。
2008年,北京万龙拍卖有限公司2008年春季瓷器玉器拍卖会上,明万历铜金菩萨像以297万元的成交价成交。
2009年,在北京瀚海十五周年佛像专场拍卖会上,记者看到一尊明代中原毗卢遮那佛以1848万元成交,一尊蒙古鎏金铜质弥勒菩萨像以1848万元成交。清代17至18世纪曾被出售。 成交价1276.8万元,另一尊14世纪释迦牟尼八岁像以1120万元成交。
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成交1.16亿
首都博物馆副研究员、佛像鉴定专家黄春和告诉记者,“佛像和瓷器一样,在拍卖市场上很受欢迎。” 所有佛像造价必须在150万元以上。 正是这个不断上升的市场吸引了收藏家。
“永宣时期的佛像最值得关注,那就是明代的永乐、仪德时期。这两个时期的藏传佛教造像融合了藏汉艺术,工艺十分精良。所以是目前最受收藏家青睐的佛像品种。” 黄春和说道。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金申告诉记者,由于永宣金铜佛像的水平高、工艺高,皇室制作的佛像数量只有几千尊,而且有流传于民间的更是少之又少。 七八年前,玄金铜像的市场价格一般为10万至20万元每尊。 近年来成交价看涨,普遍达到200万至300万元每张。
14世纪释迦牟尼以1.26亿港元成交
“此外,佛像现在在国际拍卖市场上很受欢迎,尤其是一些了解中国文化的收藏家更喜欢中国佛像。” 金申表示,与海外市场相比,同样尺寸、同样做工的金佛像目前在国内的铜佛像成交价格明显偏低,因此售价几万、几十万的佛像人民币仍有较大升值空间。 而且,由于明代佛像数量较少,市场上流通的以清代金铜佛像最多。 尤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皇帝对藏传佛教十分推崇。 因此,佛像的铸造技术非常好,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此外,金申表示,投资者在收藏和投资佛像时,除了具备一些鉴定知识外,还需要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 他表示,判断佛像的价值要遵循四个原则:
首先是藏传佛像中,愤怒相的价格普遍高于同类型“寂相”的价格。 在佛教术语中,佛教根据因果关系分为显教和密教两大教派。 宪宗佛像一般都处于慈悲仁慈的状态,所以这种佛像堪称“祥和之相”。 密宗佛像中也有“祥和相”,但大多是狰狞恐怖、睁大眼睛的“愤怒相”。 “怒相”佛像造型奇特复杂,存世数量比“静相”佛像少很多,因此价格相对较高。
其次,藏传佛像中,“菩萨装”藏传佛像的价格普遍高于同类型“佛装”藏传佛像的价格。 由于“菩萨装”佛像装饰复杂,对工艺要求较高,增加了此类佛像的市场价值。
第三,宫廷佛像的价值通常高于民间佛像。
第四,无论藏传佛像还是汉传佛像,尺寸越大,价值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