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吴冠中当选为法兰西学院艺术学院通讯院士; 16年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人是雕塑家吴为山。
《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将永久陈列在意大利艺术学院和意大利达·芬奇博物馆,“马克思”将矗立在马克思故乡特里尔,“孔子”将坐落在意大利艺术学院和意大利达芬奇博物馆巴西库里蒂巴市政中心广场。 乌克兰首都基辅市中心矗立着“心灵之门——杜甫与舍甫琴科”,邓小平广场上矗立着“百年纪念碑——纪念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大型纪念碑”。法国蒙达尔……吴为山的雕塑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雕塑艺术创作,成为对中国文化乃至国家形象最生动的艺术诠释。
说到雕塑,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宏大世界里,与架上绘画相比,雕塑在大众接受度方面似乎显得非常小众。
但不可忽视的是,在中国璀璨的王朝历史开始书写的当下,雕塑作为宫殿装饰、身份象征、祭祀象征,在文明史上发挥着记录和保存的作用,也是人们所见的。肉眼可见且触手可及。 它再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认知和审美意识。 只要看看精美的佛教作品,就知道中国传统的雕刻技艺已经达到了顶峰。
近代以来,由于内忧外患、文化脱节的困境,以及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艺术的涌入,中国艺术的现代化进程跌跌撞撞,雕塑也不例外。 虽然在他们之前有很多像刘开渠、朱钰这样的杰出雕塑家,但中国雕塑需要有意识地探索出一条真正属于他们的道路。
吴为山以其惊人的毅力和坚韧,在四十年间完成了六百多幅作品,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写意雕塑。 他博采众长,吸收西方写实主义和东方写意的精髓,将民间雕塑艺术融入其中,成为当之无愧的大师。
孔子、老子、屈原、马克思……杰出人物的雕像蔚为壮观
长长的胡须如瀑布般倾泻而下,融入裙子,安详从容的脸庞仿佛穿透了世界; 他的对面还站着一个人,他的身形如同悬崖峭壁,恭恭敬敬地听着。 孔子问老子,这两尊雕塑如木如石,有清晰可见的指痕,铁上有雕刻。 他们就像擎天柱一样,震撼人心——一个被永远冻结了数千年的“问”。 》展现在人们面前。
·《闻闻》中的“孔子”。摄影:Maruya
穿过“道”之门,从老子、庄子、孔子、韩非子、左丘明、司马迁,到屈原、陆游、苏轼,到辜鸿铭、黄宾虹、于右任,到焦裕禄,袁隆平、雷锋、中国历史名人的近160件雕塑作品总体构成了中国辉煌历史文明的壮丽画卷。 在郑州普罗乌托邦艺术文化中心,它们伫立在诗情画意的境地,营造出深邃磅礴的气势。
而它们的数量还不到吴为山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
“虽然我创作的是人物,但我也想用这些雕塑来表达时代精神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吴为山说道。
时间追溯到1992年,“当代草圣”林散之雕像成为吴为山历史名人雕像的起点。
当时,林散之的儿子林长武邀请吴为山创作雕塑。 29岁的吴为山感受到了创作文化巨人雕像的压力。 为了接近林散之,吴为山每天晚上在家人入睡后,从诗歌、书法到绘画,研究林散之的思想和创作。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细致的研究,这尊雕塑不仅生动地还原了林散之的容貌,更表达了林先生的精神,迎来了林长武最朴素而又最高的赞誉:他的父亲还活着。
这段经历就像一个触发器,点燃了吴为山对自己创作的信心。 然而,他之所以能够在这个职业上坚持近40年,是因为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风起云涌。 “在社会转型时期,很多年轻人对某些名人非常了解,但当问及我国的文化人物、学者、科学家时,他们却一头雾水。” 我觉得带着这样的现实,我想通过我的作品让世界不要忘记他们。 他们是不同时代的大师,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灵魂。”吴为山说。
历史上的名人,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虽然完全没有形象参考,后世虽然不乏想象力,但与吴为山创作的灵性和深度相去甚远。 。 他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现场考察进行思考和创作,不仅塑造了形象,更刻画了人物的勇气和精神。
“孔子”是吴为山反复创造的一个人物。 他并不是简单地还原老人的形象,而是创造性地将他的身体塑造得稳如泰山。 它不仅描绘了孔子的智慧精神,也展现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吴为山说道。 “孔子是文化泰山,是中华文明不可忽视的顶峰。”
他在创作《老子》时,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理融入到造型中。 《老子》食指指向天空,身体以写意的方式塑造成鼎、钟的形象。 内侧刻有《道德经》,比喻“充满经济”的特点。
此雕塑置于水中恰到好处,展现了老子“上善若水”的哲学智慧。
无论是屈原、韩愈等历史名人,还是齐白石、于右任、阿丙等现代文化名人,还是焦裕禄、王继才、袁隆平等英雄典范,这些雕塑原本只是普通的泥塑,但通过吴为山的双手,它们变成了一个既有颜值又有颜值的形象。
吴为山曾说过:“只有将精神、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灵魂,作品才有最大的感染力。”
写意雕塑,中国雕塑新典范
在河南郑州普罗乌托邦艺术文化中心的展览现场,每次走过一尊雕像前,吴为山总能讲述每个文化人物背后的故事,看他的一举一动,听他的每一句话,仿佛真的遇见了圣贤,跨越时空与他们对话。
走到“弘一法师”面前,江苏东台人吴为山用“不太标准”但充满感情的声音说道:“弘一法师圆寂时,写下‘悲喜’四个字。他在其他领域颇有造诣,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完成了对人生的探索,也在佛教中寻求人生的升华。”
他在《屈原》面前说:“屈原所表现出的‘爱国精神’是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立身之本。一个人只有了解了自己民族的文化,才能从内心深处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深入我们自己的国家。屈原超越了一般的文学意义,是一座爱国主义之山。
与写实雕塑创作不同,与抽象描绘也并非完全不同,吴为山的创作另辟蹊径,以“写意雕塑”的创作方式为中国雕塑找到了新的表现方式。 他曾在文章中写道:“写意主义是贯穿中国艺术的核心语言,具有审美共性,因此写意雕塑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共享资源。” 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吴为山花费大量精力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从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石刻等中发现了“写意”的核心理论,他曾写道:“中国写意雕塑讲究所谓“外师造化自然,寻心本源”,是中国写意雕塑的理论表达,注重主体对生活物体的感受,并将感受渗透到作品中。作品的创作往往是快速的、形状发散的——不同于“几何”;另一方面,它更注重“神”的写意,集中于对瞬间表情的捕捉和理想化。表达方式,夸张,富有诗意。”
“这一点在民间泥塑和汉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的写意雕塑虽然不涉及作者对物体的直接写生,但却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热情,因此,在作品中不存在对物体主观解构的痕迹。”外在的塑造手法中却留下了作者深层的情感、意义、自然的质感和潜意识的变形。 正如齐白石所言:太相似则媚俗,不相似则欺世盗名。
确实,如果你仔细观察吴为山的雕塑,你会看到淡淡的痕迹,尖角或圆角,柔和的层次,或快速的笔触。 可以看到斧凿、刀刻、棍打、雕刻的威力,还有书法的威力。 一般来说,笔轻如龙、如蛇。 除了外表上的相似,精神上的相似更令人感动。
吴为山在传统的学术环境中长大,也曾访问过欧洲陶瓷艺术中心和美国华盛顿大学美术学院。 “但民间技艺灵活多变的手法对我影响最大。”
虽然他的雕塑并非都是按照真实的形象和比例绘制的,但当与泥塑等民间艺术家的各种技法相结合时,每一个形象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仿佛从大地、泥土中自然升起。 。 突然崛起的力量和活力令人印象深刻,定格了一个独特的时刻。
相信很多人都会喜欢《李白》这个雕塑。
李白昂首挺胸,吴为山却没有写在身材上,而是写在袖子上。 袖子飘扬如大扇,飘逸灵动如云。 造型犹如泼墨书法,散发着浪漫的气质。 ——很难相信,坚硬的物质竟然能拥有如此飞行的气场。 这尊雕像让人想起李白的经典诗句:仰天笑,出门在外,怎能是蓬蒿人?
吴为山还用自己的表达和想象,还原了杜甫在成都生活时的场景。
杜甫的脸上满是沧桑又略带欣喜,裙子下聚集着可爱的小鸽子。 杜甫草堂附近的邻居有送酒的农民和能吟诗作诗的文人雅士,构成了一幅幸福和谐的画卷。 此外,杜甫在长安时期、夔州时期等不同时期的生活也在吴为山的创作中得到了生动的呈现。
与李白的淡雅风格不同,杜甫的风格更加内敛,将人物复杂的情感和忧国忧民的精神深深注入到雕像中,形成了一幅叙事诗般的画面。
它们是雕塑,也像是杜甫诗词的直接再现。 站在他们面前,“突然有剑外传出征集姬北的消息,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衣服都沾满了泪水。” “堂上燕子来来去去,水里鸥儿相靠。” 杜甫的诗一首一首浮现在脑海中……也许是对杜甫的喜爱之深吧。 谈起这组作品,吴为山显得更加激动和感慨。
民族记忆、民族文化符号、符号
从意大利、法国,到日本、韩国等国家,都留下了吴为山作品的痕迹。 这些雕塑已成为民族的文化记忆和与世界沟通的文化符号。
为纪念达·芬奇逝世500周年,吴为山《齐白石与达·芬奇对话》落户文艺复兴故乡佛罗伦萨,永久立于拥有456年历史的意大利艺术中心研究所。 。 仿佛穿越时空,两国巨人和东西方文明代表进行了跨地域、跨世纪的精神对话。
而他的创作《灵魂之门——塔拉斯·舍甫琴科与杜甫的对话》是在乌克兰基辅国立大学完成的。塔拉斯·舍甫琴科的形象与羊皮纸书结合,杜甫的形象与羊皮纸书结合。线装书的图像。 两种文化虽然不同,但对诗歌的真诚和不懈的追求,以及对灵魂的追求是相同的。 深入的探索产生了难以言喻的共鸣。
2018年,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在马克思故乡竖立了一座5.5米高的“马克思”雕像。 就像每一个雕像的创作都非常困难一样,《马克思》也不例外。
据《央视文化十大》报道,德国邀请吴为山为马克思建造了一座童年时期的思想家雕像,高2米。 但吴为山认为,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成人形象更为重要。 高大的造型更符合大家对马克思的定义。 最后,在德国特里尔市的一个古罗马广场上为他建造了一座5.5米高的雕像。
为了满足雕像放置在广场上可以从各个角度、各个距离观看的要求,吴为山做了很多调整和修改。 当时正值冬天,吴为山在刺骨的寒风中连续工作了七八个小时,直到双手被冻僵,才得以完成工程。 *
吴为山的手确实很特别。 他右手的大拇指比左手的大拇指长,因为大拇指经常用来造型,而且手指比较扁平,记录着几十年雕塑创作的每一丝痕迹。 大概是因为在欧洲留学的成长,他喜欢戴小帽子。 出席正式场合时,他的脖子上都会系一条色彩鲜艳的丝巾,显得非常优雅。
但他也很幽默,因为展览地点位于中国的发祥地河南。 他用带口音的普通话开玩笑说:“老子、韩非子、庄子、墨子等都是河南人。” 人家,所以这次是回来探亲的。”
*参考《央视文化十点》
我最喜欢的是在讲解过程中看着他的手触摸并介绍雕像。 他们对雕像的爱抚和关怀表明了他对这些雕像的崇敬。
吴为山,法国艺术学院通讯院士,第九届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当代著名雕塑家,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馆。 由于其杰出成就和影响力,被意大利、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授予院士称号,并荣获俄罗斯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金奖、米开朗基罗奖等多项国际国内奖项。奖章、“中国之光”年度人物。
他有很多头衔,但“雕塑家”这个身份是他最喜欢的。 正是通过这些普通雕塑家的双手,才能再现中华文明的精髓和悠久历史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