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拥有艺术硕士学位,是一名艺术老师。 我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多年。 我对国内的艺术教育有太多“恨铁不成钢”的感叹。 我只是想和你讨论一下。
请注意:如果您有不同意见,欢迎您冷静地提出您的意见,我们将进行友好讨论。 毕竟,一切讨论,甚至批评的出发点,都不是为了让我们快点,而是为了我们祖国艺术教育的发展,不是吗?
----------------------------------------------------以下文字-------- --- ----------------------------------------
介绍
首先,我们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勾画一下这门课程,来比较一下国内外教育方式的差异。
国内素描班:
第一课:练习线条(不断排列不同方向、不同深浅的线条)
第二课:三大方面五大调的理论学习(如果你注重理论,可能还会讲一些透视知识,但如果你是纯粹应试的,就不会学透视)
第 3 课 - 第 N 课:复制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十二面体和二十面体
N+1 级开始 - N+n 级: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十二面体、二十面体及以上的素描。
几何形状学完了,接下来就是静物临摹、静物素描; 然后是石膏像临摹和石膏像素描; 然后还有人物头像临摹、人物头像素描……如果你是为了高考学美术的话,那是很有可能的。 跳过以上所有链接,直接进入人体头像的研究……
国外课程:
接下来我们看看国外的素描课是怎么教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还没有机会亲自出国留学,案例中的课程都是从书本上看的,肯定是看不到的)国外所有的学校,所有的艺术课都是这样教的,毕竟国外的教材不统一,我不能保证所有国外的课程都像下面这门课一样新颖,这只是我看到的一个例子。 )
它采用游戏的形式,首先让学生了解黑、白、灰的关系。 题材绝不仅限于素描几何和静物(如图所示)。 然后,当学生达到七年级(具有理解的基础)时,他们开始学习观点。 注意他们的视角也是以游戏的形式嵌入的,不过虽然是游戏的形式,但是课程的内容和游戏的内容都非常严谨,就像科学实验一样,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学习后。
拍几张照片大家感受一下:
现在让我告诉你我的想法。
说实话,素描在我们传统意义上是一门很枯燥的课程。 我们自己也被艺术类专业加试等突击训练的例行公事巩固了。 今天看到国外素描课的教学方法,一开始我很惊讶! 惊讶又不知所措! 然后我的心里一方面是高兴,另一方面是后悔。 我很高兴写生有这样一种非传统的形式,可以让学者感到不那么无聊,不那么常规。 遗憾的是,我们为什么不能研究这样的教育模式呢? 那么,即使研究完成了,在艺术高考的恐怖气氛下真的能实施吗……?
好吧,介绍有点长,有点绕脚了。 下面我就根据我所了解的粗浅知识,跟大家探讨一下国内艺术教育与国外艺术教育最大的一些区别。
1、国内幼儿艺术教育亟待完善。
正如我之前在知乎上回答的一个问题中所说:看看新华书店儿童美术书架上琳琅满目的“涂色书”和“简单绘画”书,你就知道我们对儿童艺术的态度。 教育就是这么不合时宜。
原问题答案:
其实从小到大我们都不缺美术课,但是我们怎么上美术课呢? 老师提供模型图:“好吧,让我们复制它们”,或者老师打印一些简单的绘图图案并说:“好吧,让我们给它们上色。” 有想法的老师可能会给自己的课程做一个有趣的介绍,或者在课程中间添加一些有趣的环节,但最终还是“模仿”,没有换药。 模仿完后,老师对其进行了修改,使其好看,使其符合家长和大众的审美。 课程根本不深入。 探究学生艺术学习与艺术课程学习本质的连贯性。
(美)芭芭拉·霍布豪斯(Barbara Hobhouse)在《幼儿艺术与创意教育》一书中说:艺术是一种为我们提供想象的形式,诠释我们周围的事物,表达我们对事物的理解的方式。 未来的希望和愿望。 良好的艺术教育包含许多因素:创造美丽的事物,学习如何以愉悦、敏感和欣赏的方式看待艺术作品; 如何以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方式解决问题; 如何将艺术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科目上,想方设法宣泄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增强直观感受等。
他还告诉我们孩子通过学习艺术应该掌握的能力:
我们的课程能达到这个目标吗?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看看外国书籍是如何启发孩子谈论色彩、思考色彩艺术的。
材料:一些图片和讨论,帮助孩子识别和描述艺术家对色彩的运用:玛丽·卡萨特的《浴室》、西蒙的《我总是想到的动物》、安德烈·德兰的《伦教桥》、安迪·沃霍尔的《六人系列》自画像”。
[学龄前儿童的问题]
哪部作品的面孔有多种颜色? (沃霍尔的作品)那些面孔看起来真实吗? 为什么?
其他图片中的颜色是否让您感到高兴? 为什么?
有些颜色让我们感到温暖——就像我们坐在阳光下一样。 你能在这些图片中找到这样的颜色吗? 他们是哪些? 他们在哪里?
两张图里都有水。 你能指出水在哪里吗?
哪张图片使用冷色让我们想起冰水? (卡萨特的《巴斯》)
哪幅画对水使用了某种暖色? (德兰的《伦敦桥》)
【学龄早期儿童的问题】
哪张图片的蓝色最多? (卡萨特的《浴室》)有些蓝色是明亮的,有些是暗淡的。 你能在这幅画中找到明亮的蓝色吗? 你能找到另一个吗? 出深蓝色?
沃霍尔在他的自画像中使用了哪些颜色? 你首先看到哪张自画像? 为什么?
哪位艺术家使用了三基色(红、黄、蓝)(西蒙的作品)
在德兰的画中找到这三种原色。 他还使用了哪些其他颜色?
德兰的画作描绘了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如何使用颜色来帮助表示一天中的时间?
【小学生的问题】
哪位艺术家画了一幅看起来很真实但使用了不切实际的颜色的画?
哪位艺术家使用颜色创作出看起来最真实的图画? 为什么?
从色轮中,对应的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你能在这些图片中找到互补色吗?
丰富多彩的? (红/绿、蓝/橙、黄/紫)
你能看出艺术家在画作中的哪个位置将互补色彼此相邻吗? (沃霍尔和德兰的
桥”
绘制了两幅作品,印刷了两幅作品。 你们能指出哪里颜色看起来暗淡吗?
霍尔和西蒙的作品版画)你能指出一个颜色看起来像是画上去的区域吗?
颜色有助于营造情绪。每幅画的情绪是什么? 你能用一个词描述每幅画吗?
这幅画的颜色让你有感觉吗?
在继续下一章之前,请先看一下颜色库中的其他艺术品,并说明您可能会与幼儿一起使用的颜色问题。 乔治·修拉的《拉格兰德贾特岛上的周日下午》、弗朗兹·马克的《黄牛》和雅各布·劳伦斯的《橱柜制造商》实际上都适合用在以色彩概念为主题的项目中。 对话。 ……
我们的幼儿艺术教育中曾出现过如此细致、精准的讨论吗?
让我们看一个完整的启发式示例。
出自《美国幼儿园美术课》一书,作者是在美国担任助教的作家顾静。 她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完整的外国艺术课。 这可能更有说服力。
为了更清楚地展示最终的作品和制作过程,我直接拍摄了书中的课程: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2005年美国有一个艺术节目非常有名,引起了全国的轰动。 它被翻译成中文为《艺术创作》,相信很多朋友可能都看过。 我在为其中丰富的创造力感到震惊的同时,也震惊地发现2005年竟然有这么多丰富有趣的艺术创作是在国外做出的! 而2019年,我们还在画简单的图画和涂色卡吗? 这个差距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和无声叹息吗?
2、国内美育严重缺乏,国民整体艺术素养有待提高。
国内大众的审美水平相信大家都应该知道,不用多解释。 “抽象画?我看不懂!” “毕加索的画都这么丑,有什么好?可笑!” “什么是马列维奇方格?我也能画出来!”……这应该是最常见的了。 审美评论。 众所周知,国外的美育从小就开始让学生品味、欣赏名著,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幼儿艺术与创造力教育》一书中指出:当孩子用熟悉的词汇描述他所看到的新的艺术作品时,就意味着他的审美行为的开始。 学龄前和幼儿园的孩子就可以开始使用艺术术语,每当他们手中拿着艺术工具或仔细观察著名艺术家创作的栩栩如生的作品时,他们的艺术词汇就会增长。 他们可以谈论颜色、线条和图像如何触发他们内心的喜悦和悲伤情绪。 每个孩子都可以观看巴勃罗·毕加索、乔治亚·欧姬芙、雅各布·劳伦斯、约翰·施特劳斯和弗里达·卡恩的作品。 罗等艺术家的艺术复制品讨论了现实主义与非现实主义、曲与直、大与小、亮与暗等概念。 他们可以指出看起来像梦的图像、对现实的夸张和扭曲,以及他们喜欢的图案和颜色。
学龄前阶段的孩子更能意识到艺术作品的协调组织和丰富结构。 通过使用艺术工具的练习和欣赏艺术原件和复制品,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识别绘画、雕塑、陶瓷、纺织品和建筑等许多其他艺术形式。 审美判断还包括我们对环境的认识。 人类一直强调艺术与社会的联系。 我们关注的不仅是保护清洁的空气和水、绿色空间和生态平衡,还包括促进对视觉污染的抵抗。 例如,一个人读书需要一个美丽安静的环境,这意味着需要精心设计的房屋和房间布置。 幼儿期是对学校、办公楼、城市规划、交通、电视和电影进行审美批评的开始阶段,并形成审美的基础。
同样从《美国幼儿园的美术课》一书中,我们来看看美国美术课上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 我相信他们五六岁的时候欣赏的作品是我们国家大多数成年人都看不懂的,更何况他们也欣赏我们的中国画……
此外,除了年轻人审美缺乏普及之外,在大众艺术的普及方面,陈丹青也在《逆行集》中谈到了自己前往纽约的原因,引发了他对大众艺术的看法。中国美术馆的现状。
“去纽约不是为了移民,也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开阔眼界,看看西方的原创经典油画。”……“西方艺术大国都有顶尖的艺术博物馆,比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艺术博物馆和英国大英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泰特美术馆、法国卢浮宫……但中国不仅像样的美术馆很少,而且珍品也少之又少,大量流失海外。 说到美术馆,很多人脑海中的印象基本停留在所谓的高雅场所,不大众化,也是公共生活中艺术展览的焦点。 美术馆的文化形象、社会作用和教育功能在中国几乎不被重视,而在英国,学生从小学起就必须由学校带领参观各大美术馆。 陈丹青在书中甚至说:“在艺术院校教学生,我们就得去国外买民族艺术经典的复制品。如果不买,我们连这个复制品都玩不了。”连艺术生都很难看到我们国家的艺术作品,更何况是普通大众。 历史上艺术品流失海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源还是在于社会对艺术的忽视。 回顾我们在学校的艺术教育中,音乐课和美术课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无用的,即使是那些表示感兴趣的学生也是如此。 在学校的美术课上,要么是师资水平有限,要么是时间限制,无法深入。 在学校里实际获得的东西其实非常有限。 在学校之外,家长帮助培养的各种兴趣爱好,大多是因为家长希望美术方面的某个特长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帮助,而不是因为孩子的原因。 你的真心是什么。 这种功利、实用的教育理念,不言而喻,中国孩子的文化艺术背景与其他国家存在巨大差距。 中国一直希望拥有的文化软实力永远无法形成。 ”。
陈丹青的书出版于2005年。虽然上述问题仍然普遍存在,但这几年发生了很多变化:艺术在北京变得活跃起来,比如798艺术工厂、尤伦斯艺术中心、国立美术馆等。中国。 中央美术学院吸引了大批对艺术感兴趣的人涌入。 同时,去年初宣布“今年年底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美术馆免费开放”。 美术馆免费,虽然不代表国民的艺术意识提高了多少,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政府对艺术教育的重视。 也向大家敞开了大门,是政府层面的一种引导。
当然,大众审美的普及还有很艰难的路要走。
3、国内艺术教育“不纯”,干扰过多,导致艺术人才少之又少。
关于这个问题,我不想多说,直接复制粘贴陈丹青《逆行集》的原话即可。
文凭只是为了谋生,和艺术有什么关系? 单位用人单位要求文凭,因为单位第一要务就是平庸。 文凭是平庸的保证。 他们绝对不想要梵高。 4.学习艺术要注意的事项(题目提问)
最后,学习艺术要注意什么? 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三点:
1、审美提高。
学习艺术与其他学科不同。 只有“高眼低手”地学习艺术,才能有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 俗话说,眼界高远,就不会甘心沦落到平庸工匠的水平(注意,这里的工匠没有贬义,只是指只懂得画画的画家)抄袭别人的作品,只靠自己的技术让事情变得简单)
2、注重个人表达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创造力需要从小培养)。
3、技术仍需过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