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朝以来,中国佛教南传时,在寿山地区受到很大影响。 寿山地区寺庙众多,如芙蓉寺、九峰寺、林阳寺、四平寺、瓦平寺等,常驻僧人数千人。 这些僧侣和僧人从当地采集了寿山石,打磨雕刻了寿山石佛珠、礼器、小摆件等,不仅自用,也作为礼物送给潭岳和游客。
从此,寿山石雕开始流向四面八方,传遍世界各地。 此后,石雕工匠不断涌现,如元明时期的李贽先生、李卓吾先生两枚印章,清代的杨选、周宾,清代的杨选等。 又名杨玉轩,清康熙年间漳浦人,居福州。 精通寿山石人物、动物、纽扣的雕刻。 他首创“察曲线面情况”的雕刻方法,并根据寿山石色彩丰富的特点,根据颜色巧妙雕刻,即“取人之长”。 ”、人物、动物、花鸟等造型,达到形、神、情、趣的完美结合。 其精美的构思和朴素的刀法为人们所熟知,并被公认为寿山石雕鼻祖。 周斌是他的另一位同时代人。 他是石雕大师,喜欢用夸张的手法雕刻动物纽扣,使其造型别致。
直至清末,由于产地不同、师承关系不同、市场对象不同、雕刻风格和习俗不同,福州寿山石雕出现了东门派和西门派。 各流派之间的技艺竞赛和发展,促进了寿山石文化和技艺的发展; 清末至民初,寿山石雕业繁荣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老、中、青年寿山石雕艺术家。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寿山石文化大师——潘珠兰
潘先生生前留下诗云:“寿山中生美石,玉玲珑如虹,龙凤龟各异。” 东门古拙,西门比山田更拙。 一石一人争万,奔克西河而去。 有庙志,至今仍流传四方。 高云科的《关氏茅溪河记》至今仍流传于夷林。 潘珠兰收集书籍和占卜文本并解释它们。 他是中国著名的诗、文学、书法、绘画、印刷大师。 “首届中国书画艺术馆奖”评选活动在郑州举行的隆重颁奖典礼上,今年书画艺术成就奖的两位获奖者中,潘珠兰榜上有名。 他的文学艺术成就是福建人的骄傲。 特别是潘老对寿山石文化史的研究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艺术学院从事美术教学,撰写了《寿山石刻史》。 潘先生在《寿山石与寿山石雕》一书中,对寿山石与寿山石雕进行了精辟的讲解。 潘先生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首先提出寿山石起源于宋代之前,起源于距今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 他将寿山石刻的起源提前了500年。 对研究寿山石开采和雕刻的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精通诗词,学识渊博,在金石、书法、绘画方面都有深厚的造诣。 他读书严谨,住处简朴幽静,不善交际,但也超然平易近人。 在他一生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中,有关寿山石的诗篇不下十几首。 他认为,寿山石之所以出名,不仅仅是石头本身的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寿山石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寿山石的内涵。 他提出寿山石文化是历史研究的必然,他以前就已经有了这个想法。 而且他对寿山石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堪称寿山石文化的开拓者。 他的名字将永远记载在寿山石文化的历史上。
艺术是生活的表现——林青青
在中国艺术园林中,寿山石博弈雕刻可以说是一颗瑰宝。 在其历史发展中,林青青武宁是最重要的人物。 林先生,1876年至1948年出生,福州市观前人,住凤尾村。 受寿山石雕“西门派”的影响,又受“博艺”技艺的传授,将绘画与雕塑融于一炉,创造了独特的风格,成为杰出的世家。 他的雕塑和绘画尤其喜欢选择流行的古典文学和绘画。 以民间故事为题材,如《雪中踏梅花》、《米甸拜石》、《面壁达法》、《竹林七贤》、《八仙渡海》、 《香山九老》等。他的“小意思”雕画布局繁而不乱,简洁而规整,刀法精纯。 刀所过之处,形神俱全,饶有趣味。
他更擅长“因材施艺,巧妙掩饰缺陷”。 他喜欢使用裂纹较多、色彩斑驳的石头,巧妙利用石皮的厚度,然后审时度势、驾驭局势。 他运用中国画的构图法则,用笔描石,安排结构、勾点、曲折,运用自如; 如天外千里,夕阳归帆,或山峦叠嶂,深涧密林,或浮云绕树,飞泉出山,或有几片遮阳篷,几片翠绿的竹叶,双蝴蝶飞舞,蜻蜓叮叮,生机盎然。 他把景物的边缘加工成垂直深邃的形状,所雕刻的景物是凸起的平面,接近汉代画像石刻中的平地浅浮雕,轮廓线与中国的传统绘画所用的线条方法有夸张、变异、概括与选择、虚实对比等。晚年的林青青依然挥剑不败,风格更加精进、激进。 这些对后世的“伯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用刀描绘革命图画的人--郭公森
郭公森是一位技艺非凡的寿山石大师。 他也是寿山石雕艺术家中第一位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艺术家。 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继续深造。 长期从事寿山石雕艺术。 在研究工作方面,他创作了许多作品,尤其是风景画。 擅长雕刻人物、花鸟,能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体现新的题材。 1958年,他选用綦尖石精心雕刻《九鲤图》,令人叹为观止。 作品多次获奖,主要作品有《长征雕塑》、《灵动跨越金沙江》、《飞向虎顶桥》、《跨越雪山》、《穿越草原》、《冲破》走过腊子口”、“延安”等。由7部分组成的革命长卷。 在创作《翻越雪山》的过程中,他得到了罗瑞卿等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该作品现藏于中国军事博物馆。 先后创作了《古田会议会址》、《彩溪模式》、《香香》、《龙岩新秋厝》、《骄阳文昌阁》等一批精品,现藏于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 ”荣获一等奖。同年,在“福州地方工业名牌商品展览会”上被列为名牌产品。同年,被授予“名家艺术家”特约研究员,兼职艺术学校教师,《寿山石雕》作者等。
石艺“三绝”--周宝亭
周宝亭出生于福州市鼓山镇后峪村。 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 他是当代非常著名的寿山石刻艺术家。 他现年83岁,有近70年的艺术生涯。 ,继承过去,继往开来,不断创新,为丰富寿山石雕技艺做出了突出贡献。 其生前所创造的“周派”艺术风格更是为鉴赏家所称道,尤其是古代动物和篆刻仕女的雕塑,被誉为周氏三绝技,名为崇艺林。
周宝亭自幼师从林有庆学习石雕,后拜郑仁娇为师。 他虚心学习,领悟深刻,掌握了“东门”派的要领。 他还请教了“西门派”,学习了西门派的风格,将“东门”和“西门”两派的技法精髓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1954年,他的作品《九尺过环》入选前苏联展览,使他一举成名,1956年荣获“著名艺术家”称号。
此后,他除了传承技艺外,还设计雕刻了100多种古代动物。 它们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神韵生动,刀法流畅,充满趣味,装饰效果极强。 1978年入选“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览”。 不久他被选去日本展出,并受到好评。 1979年,他被授予“工艺美术师”称号。 1982年,福建、福州人民为他“艺术六十周年”举行盛大纪念聚会,并举办“周宝亭寿山石雕展”。 1985年其创作的《二十八兽印钮石印》参加“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荣获“国家”金杯奖和“最高荣誉奖”。 1988年被国家轻工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光荣称号。
我的寿山石图--林祥云
林先生今年70多岁了。 他本来是一位艺术水平很高的木雕艺术家。 看到寿山石上的彩旗石、鸡窝石、芙蓉石,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位石雕艺术家,因寿山石色彩丰富,形态各异,极富表现力,他把“灵石”变成了一件有情感的艺术品。 擅长雕刻人物、动物、熊等。 他的长相特别凶,作品也很多。 首次在国家、省、市大赛中获奖,《海底世界》荣获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北极熊》荣获福州市第六届“如意奖”。 林祥云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寿山石雕艺术大师。
青春再学剑——叶子贤
艺术的海洋变幻莫测,无论你多么努力,都会有所收获,这是叶先生常说的。 叶子贤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省寿山石研究会理事。 出生于著名的寿山石雕之乡东门后峪村。 他开始学习木雕和牙雕。 1980年转投寿山石创作。 在石雕界前辈的严格指导下,他不仅克服了许多转行艺人所共有的创作技法不同所带来的先天缺陷,而且技艺日臻精进,掌握了寿山石雕的各种技法,运用刀和刀。 其手法清晰犀利,善于以多种技法表现高浮雕作品,使作品苍劲、丰富、细腻、清晰,形成飘逸精致的独特风格。
他能测量石头的形状,将石头与土壤相匹配,从石头中取形,并用它来创造出优越的艺术风格。 他对中国画做了大量的研究,对中国画艺术在寿山石创作中的运用有着很深的经验。 他认为,要提高创作水平,只有在雕塑之外学习雕塑,吸收国画画家的艺术养分,将绘画理论融入创作中,才能丰富和发展石寿山的创作艺术。 《中》巧妙地运用了国画的散点透视原理。 整个画面十分注重大小、疏密、奇特、起伏的搭配,营造出意境深远的效果。 整体作品给观者带来惊叹之感。 这是一种心旷神怡的享受。
叶子贤的艺术手法富有创新性。 他能巧妙地排列、组合石材的纹理和色彩,使作品充满生机和磅礴气势,形成空灵清晰、空间感丰富的完美雕塑。 多年来,由于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一子贤的艺术创作具有深厚的思想境界和成熟的表现技巧。 其作品连续在国内各类奖项中获得佳绩。 1992年,作品《八仙船》获市“如意奖”一等奖,《孩子们玩佛》也在福州市举办的艺术节中获一等奖,《两位老人祭寿》其中《福禄寿喜》荣获第八届、第九届“如意奖”二等奖,《心和水》荣获第十届“如意奖”一等奖,《虎啸三吼》 《溪》荣获第十一届“如意奖”二等奖,并于2001年荣获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奖。 荣获大师展金奖。 其艺术成就和艺术创作论文曾在《人民日报》等国内多家报刊、电视上发表和播出。 其作品《心安水富》、《福禄寿喜》也入选福建省邮政部门发行的中国邮政明信片发行。
寿山石雕界著名大师冯九和
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1987年被福建省政府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自幼生活在农村农庄环境中,亲眼目睹了大自然的万物,鸟语花香。花香四溢,猪牛育肥。 庄何经历了农耕、畜牧、丰收的一生,铭刻在他的灵魂里。 晚年,师从黄恒嵩,专攻动物雕刻。 他的大型石雕《满是小猪的小猪》让他一举成名。 他善于意境。 ,色彩运用绚丽,尤其是花鸟果蔬,享誉海内外。 他能因材施展,用刀自如。 他运用浮雕、圆雕、镂空等技法,将花果鸟虫与各种篮筐相结合。 ,盒子巧妙组合,呈现出果香扑鼻、花香灿烂、鸟语花香、蝴蝶飞舞的清新自然境界。 近期作品《正艳》巧妙地运用天然石色,雕琢出红荔枝、黄枇杷、沉甸甸的葡萄、绚烂的花朵。 形象生动,香甜可口,直接沁人心脾。
高级工艺美术师--林元康
1925年出生于福州,自幼习艺,师从周宝亭。 他从事艺术60多年,在艺术生涯中取得了许多成功和辉煌。 擅长人物、山水雕塑,尤其近期作品《铁拐李》。 作品构图饱满、技艺精湛,深受国内外收藏家的青睐。 传统雕塑中,以八仙最为有特色。 1975年,他合作创作的《长征雕塑》中的作品《韶山冲》是立体的。 他的文笔再现了毛泽东故里的山山水水,受到高度评价。 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铁拐李》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二等奖。 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第二艺术学院院士。 作为学会会员,1987年被福建省二轻金授予“工艺美术能手”称号。
著名佛像雕塑艺术家--王祖光
1942年出生于著名的寿山石雕之乡东门后峪乡。 他从小就接触过,七八岁时就喜欢用刀在石头上雕刻、雕刻。 1958年,初中毕业后,他跟随父亲进入石雕行业。 在福州石雕工艺厂,拜林有庆为弟子,后又师从周宝亭学艺。 此时的他孜孜追求,不断探索,在继承优秀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开始创新。 结果,他的雕刻天赋很快就显现出来了。
1963年,30岁的祖光先生创作了寿山石雕《少年英雄张高干》,荣获省工艺美术展览一等奖。 其作品很快发表在《工匠之花》、《上海大众》等知名刊物上。 它被拍成新闻片并在全国放映。 从此,它就名声大噪了。 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奖。 1964年,他的《风筝飞》、《亚非拉之歌》、《全世界团结》等作品备受关注。 1980年任福州石雕厂厂长。 除了继续努力之外,最令人难忘的是他对寿山石雕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对人、对石的认识。 管理大师林寿堪善于刻薄,而最理想的刻薄材料就是田黄。 因为田黄是最贵的,如果不保存一段时间,就会血本无归。 当时,王祖光买了三块田黄。 黄色冻石是林寿堪大师创作的。 很快,三幅杰作就创作出来了。 作品分别命名为《柳雁》、《秋山行》、《岁寒三友》。 1987年在北京展出,引起轰动。 在艺术界,曾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大赛金杯奖。
很快,在他的倡议下,又一件令人惊叹的作品——二十八只晶莹剔透的远古猛兽,从雕塑大师周宝亭的手中诞生了。 作品虽大,无法容纳,但气势磅礴,简洁朴素。 升迁北京后,再次轰动艺术界。 荣获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大赛金杯奖,创下企业连续两次以艺术形式获得国家最高奖项的纪录。 这些不仅给石雕界留下了杰作,而且在寿山石雕史上写下了令人骄傲的篇章,俗话说“未经雕琢的玉石不可使用”。
寿山细石虽美丽悦目,但未经精心雕琢,仍是一块石头。 然而,一旦大师创作了作品,其观赏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就会成倍增加。
纵观王祖光的艺术风格,他擅长雕刻古今人物以及花鸟小品。 特别是近十年来,他专攻佛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他的弥勒佛笑得开心,自然、快乐、忘忧,极其童真无邪。 他的罗汉在天真无邪的状态下,随意而优雅地躺着,没有展现出他的力量; 他为观音的创作倾注了最多的心血。 他仔细研究了各个朝代、各种材质制作的观音造像,揣摩艺术家对观音思想的变化,寻找观音形象转变的艺术规律,逐渐给出了观音的创作定位。
同时,他还热心观察不同职业女性的言谈举止、表情,从她们身上寻找理想的体型、丰满的魅力和浓浓的母爱。 他将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经历融入到自己的观音形象创作中,赋予了作品鲜明的观音形象。她们是中华慈母的神圣化身。
就王祖光的创作技法而言,刀法简单,雕刻灵活,线条相对柔和,动静适度交织。 它是人造的,似乎是大自然造成的。 1995年,其作品《竹观音》以其端庄、秀丽、慈善、祥和的艺术形象,荣获福州市“如意奖”评比一等奖。 其作品《云岩弥勒》心胸开阔,极其纯真。 自然高兴,也获得了这一届的一等奖。 1999年在我市举办的第十三届如意奖大赛中,入选作品《五子庆生》荣获二等奖,并精制成《中国邮政明信片》全国发行。
王祖光先生的艺术成就还在于创作时对材料的精心挑选。 他认为,创作寿山石必须有好石料和精湛的工艺,缺一不可。 因此,他对选料极为讲究,常采用单色冰冻石,或白如坚冰,或黄如蒸黍,使观音显得更加庄严、纯净。
寿山艺术界女艺术家--陈庆国
陈庆国,1949年出生于福州,现为福州雕塑工艺品厂研究所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学员、福州寿山石研究会会员。 1987年被福州市政府授予“二级著名艺术家”称号。 当今寿山石雕艺术界的女艺术家之一娇娇,早年师从阮新霖等名家。 她才华横溢、聪慧过人,在各代艺术家中脱颖而出。 她擅长圆雕、浮雕、薄雕等技法,题材多样。 精美花鸟、瓜果蔬菜、海鲜。 用山雕成的海鲜盘上他雕刻的螃蟹和海螺,新鲜得让人垂涎欲滴。
此外,他还擅长雕刻古典人物,如《昭君出塞》、《金陵十二钗》等,展现了中国古典美的绚丽与神韵。 “八佳人”是用八种不同品种、不同颜色的寿山石雕刻而成。 精选了中国历史上的八位著名美女,个个风姿绰约,各有各的美丽。 作品还有高山石雕《四美人》、高山石雕《花果香》、高山石雕《香山九老》等。
工业艺术家-刘爱珠
1967年毕业于福州工艺美术学校,师从王雷霆,师从“东门派”林寿侃大师。 他收获很多。 他掌握了各流派的专业知识,勇于创新,充分发挥了自己扎实的艺术功底,大胆地将人物主体占据了整个石雕作品,她塑造了一个没有场景的人物形象,所以美丽的人物在石头上脱颖而出。 她擅长圆雕、浮雕等技法,运用多“写意”少“工笔”的现代艺术。 创作是使用创造性技术来完成的,以保留石头的自然美。 现任中国美术学会会员、福州寿山石研究会会员。
东门派后起之秀——郭茂杰
郭茂杰,1924年出生于福州鼓山镇后峪乡,师从林有柱,成为东门派弟子中的后起之秀。 抗战时期,旅居南平,以篆刻为生。 师从高白石、蔡和江等著名学者。 他的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942年受聘到神长仁做古董工。 熟悉玉器、钟鼎、古籍、字画的鉴定鉴赏。 因此,他的创作题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都有,作品集诗、书、画于一体。 、篆书同炉,对石的性质尤为熟悉,能塑造石的造型或工艺细腻或洒脱工整,风格独特。 解放后,郭先生曾在工艺石雕厂、工艺美术厂、工艺美术局等单位工作。 他长期从事行政工作,但在闲暇之余仍不肯放下刻刀,于是“退休”后重操旧业,创作出不少代表作。 其中许多已流传于国内外。 他们的作品均刻有“石青”二字,以防止仿冒。 郭先生曾九次应邀出访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台湾等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郭先生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宝玉石协会印石委员会常务委员、高级工艺美术师、一个超级著名的艺术家。
一个为艺术献身的人——周哲文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周哲文就潜心耕耘篆刻这片孤独的领域。 他与当代著名艺术家王福昌、赖楚生等十几位艺术家多次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多次举办大型书法篆刻展览。 其印或工巧,或巧,或巧,或拙,用刀如笔,用朱白,布局得体,精致典雅,上溯汉、魏、荣鼎、黄,有独特之处。款式,尤其是边框款式比较精致。 他性格独特,是当今海豹界最具代表性的印第安人之一。
周先生精力充沛,工作勤奋。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他从晚年开始就充满了艺术青春。 “宁干磨破千层茧,剑印铺开。” 其封印处理的数量之多、范围之广,都是罕见的。 他连续出版了印章,削减了特殊的收藏,例如“毛泽东的诗歌的四十三密封”,“诗歌的印章,以纪念和热爱的首相周”,“周艺术”,不仅记录了他对海豹艺术的奉献精神,削减了他的持续实践和持续的追求,还表现出了他对祖国,人民和革命领袖的无限尊重和爱的崇高感。 这些标记都揭示了周先生在美德和艺术中的理想。
年轻的雕塑艺术家 - Zheng Youlin
Zheng Youlin在Guo Maokang的下学习,后来在Wang Zuguang大师的下学习。 他凭借其深刻的艺术技巧和多才多艺的艺术技巧,多次赢得了Fuzhou Arts and Crafts Ruyi奖的一等奖。 他的作品已被选为Shoushan Stone Stamps和中国邮报的政治明信片。 用于分发。 他们的出色技能使他们的作品在中国甚至在东南亚的著名中闻名。 在第三届中国国家艺术和工艺大师赛展览中赢得了金牌的作品“ Wuyi Drop Song”是他的成功作品。 石头主要是高质量的芙蓉石,颜色主要是芦苇尖端,中间是橙色,是shoushan石头中最可爱,最贵的颜色。 通过他仔细而富有创造力的雕刻,自然的个性和艺术工艺无缝地结合在一起,使这项作品具有艺术性。 该值远远超过了普通手工艺品的概念。 他使用石材趋势,巧妙的色彩,纹理和石材形状来形成原始形状。 特别是,作者精心构思和安排了最有价值的黄色部分。 “歌曲的九首歌曲”是Song Dynasty的Zhu Jia的著名歌曲。 在诗《九首歌曲》中,他发现了一个创造性的灵感“ Wuyi Mountain”,山上有不朽的人,山下面的寒冷潮流很明显。 如果您想知道奇怪而独特的地方,只需听两三首歌曲即可。”
Wuyi的风景景点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而九个偏僻的溪流是地球上的仙境。 访问Wuyi会让您忘记离开,在筏子上唱歌,并撞到当前。 世界的自然之美使游客感到兴奋,对自然的创造叹了口气,而透明水中崩溃的海浪中浮现出英勇的精神也带来了人们无尽的愉悦。 所有这些使创作者立即通过艺术技术表达了竞争性情绪。 这项工作似乎使人们感到作者对创造的勤奋追求。 通过作品,人们可以享受Wuyi仙境,并感受到激动人心的急流带来的激动人心和深刻的艺术概念。
“快刀手” - 林·邦斯申
(1930年?1986年)出生于富州加多曼的Houyu村。 他从小就从父亲林祖(Lin Youzhu)那里学到了艺术。 他才华横溢,聪明,努力学习,努力实践。 他已经成长为一个年轻人,拥有深厚的基础,并且擅长于分支艺术。 他可以在雕刻过程中快速有效地处理刀。 准确,被同龄人称为“快刀”。
福建艺术博物馆博物馆拥有一套由林·宾格(Lin Bingsheng)在1960年代创建的“ 18个Arhats”,这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套“十八个Arhats”是用Shoushan Laoling Stone雕刻而成的。 角色生动而活泼,面部和表情不同。 人体的比例是准确的,姿势是自然而伸展的,衣服平滑且逼真的,而Arhat栩栩如生。 他擅长在圆形,空心的雕刻,人物和动物中雕刻,并且特别擅长雕刻“十八个Arh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