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雕刻资讯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在当今快速消费的时代,传统手工艺的缓慢节奏显得格格不入。 放慢脚步,品味其中的魅力,会让人驻足感叹。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传统工艺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也可以视为中国的瑰宝。 在文明传播的过程中,它值得传播,值得被铭记!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如今,创新总是被人们所谈论。 看来传统的东西已经过时了。 寿山石雕工艺也不断创新,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但笔者认为,离开传统、远离传统工艺并不算是创新,而只是为了自娱自乐。 哗众取宠。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寿山石雕技艺丰富多样,精美成熟,在发展过程中广泛采用了思想,融汇了中国绘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和艺术精髓。 其技法主要有圆雕、纽雕、薄意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微雕等。 寿山石雕题材广泛,有人物、走兽、山水、花鸟等。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寿山石刻的社会影响极为广泛。 具有“上陪伴帝王将相,中陪伴文人雅士,下陪伴平民”的艺术魅力。 深受国内外鉴赏家、收藏家的推崇。 寿山石雕在中国传统玉文化中占有显着的地位。 寿山石雕已成为高雅、精致、尊严、智慧的象征。 寿山石雕追求雕刻与打磨并重的艺术效果,崇尚回归自然。 因此,它以“相石”为重要环节,注重石形、色彩的运用,巧妙运用技法,达到“天工合一”的境界。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历史上,寿山石雕艺术分为东门、西门两大流派。 据史料记载,清朝同治年间,潘玉茂、林谦培继承了杨玉轩、周尚君的雕刻技艺,并各自发展成为东门、西门两大艺术流派。 。 潘玉茂、林谦培的后裔林元柱、林文宝、郑仁娇、林庆庆、黄恒松、林又庆等,都继承和发展了寿山石雕艺术。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林文宝创作的各种印章纽扣多种多样,各具风格; 郑仁娇吸收了其他雕塑的长处,使圆雕中的人物、动物别具一格; 林青青独行幽溪小道,将国画融于薄雕之中,精美绝伦。 一般来说,东门派艺术家讲究造型雄伟,善于选色,刀功深厚,作品精致透亮,精致华丽,为雅俗之士所欣赏。 西门派艺术家善于因材施教,巧妙掩饰瑕疵,刀法流畅,追求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作品造型充满简约,给人以品味交流的空间。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以下是一些对寿山石雕技艺产生深远影响的令人难忘的作品:

1.杨玉轩,又名玉香、吉。 明末清初福建省漳浦县人。 明末清初,杨玉轩的寿山石雕已享誉海内外,达官贵绅争相收藏。 有的甚至被用作朝廷的贡品。 代表作“玉轩”式寿山石罗汉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2、周尚君,字明彬,清康熙年间福建漳州人。 擅长篆刻、钮扣。 其纽扣作品装饰性极强,华贵华丽,被称为“商君纽扣”。 堪称双峰篆刻大师。 这些优秀作品很多被清宫收藏,对银牛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堪称寿山石雕工艺大师。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3、潘玉茂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福建寿山著名石刻艺术家。 绰号和尚。 祖籍福建省后官县。 擅长雕刻印章。 在延续杨选、周斌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他与弟弟潘玉金、潘玉林、潘玉泉共同开创了寿山石雕“西门派”的艺术风格,被尊为西门鼻祖。学校。 西门派主要分布在福州西门都督后方地区,以刻印为主。 潘玉茂喜欢深刀雕刻,刀法简洁,采用尖刀、圆刀、推刀和半圆推刀的组合。 线条垂直匀称,沉静端庄。 擅长雕刻印章、篆刻、博古、博艺、剪丝、边刻等,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4、林谦培,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福建寿山石刻艺人。 字曰集美。 祖籍福建省后官县。 擅长刻篆刻、博古、圆像,尤擅海兽。 他喜欢以神话、仙佛为题材,这是北魏的遗风。 身材略胖,头大身短。 衣褶流畅简练,饰有锦纹,须发墨染,眉毛描画,刀路清晰,纹理卷曲,秩序井然,富有表现力。 他在继承杨选、周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与弟子林元祝开创了寿山石雕的“东门派”艺术风格。 林谦培被尊为“东门派”鼻祖。 东门派主要分布在福州东郊,均采石料雕刻人物。 晚年,他积累了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并将其临摹成作文。

5、林元柱(1864-1935),字石斋,闽侯县后峪乡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林元柱去世,​​享年71岁。元柱年轻时继承了家训,长大后成为了鼻祖林千培的弟子。东门寿山石雕派。 他的篆刻纽扣、渊博的学识、圆雕,无不精美绝伦。 清末,陈宝臣、福建布司龚一图等大官僚争相邀请他到官府制作纽扣。 几年来,他的艺术声誉蒸蒸日上。 当时的人们评价他制作的动物纽扣坚固有力,尤其注重胡须、鬃毛、头发的处理; 他的刀法流畅、细腻、活泼。 穿环的螭虎和飞翔的水兽尤为精美。 人物雕刻全部在一个盘子上。 雕像之外,这组雕塑仍采用半悬手法制作,古朴古朴,气势磅礴。 当时人们争先恐后地去收集。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6、林文宝,专精篆刻钮扣,造型典雅古朴,名闻一时。 被誉为“纽扣工艺巨人”。 文宝刻纽扣的材质广泛,有古代动物、古代动物,甚至有牛、马、鱼、昆虫等。 制作出来的动物纽扣,面形略方,威风凛凛。 擅长雕刻石钮、鱼兽,栩栩如生,精美绝伦。 抗战胜利后逝世。 他已经70多岁了。 在旧社会,文宝虽然身手高超,但常常吃不饱、穿不暖。 最终,1944年,因贫病交加,惨死街头。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7、郑仁教(1881-1941),字嘉升,福州市东门寿岭村人,居礁坑。 郑仁娇早年师从林元柱学艺,后来到惠安学习青石雕刻,进而钻研“龙眼木雕”。 他的寿山石雕集多种雕刻技法于一体,焕然一新。 郑仁教擅长雕刻人物、印章、纽扣、古代动物等,其中圆雕人物尤为精彩,得到“同志”的认可。 他的创作题材极其广泛,有神话人物、民间故事,甚至现实生活。 挥刀之前,他会日夜反复“看石头”、揣摩。 因此,作品以构思新颖、色彩运用巧妙而著称。 郑仁教精于传艺,其弟子为同辈中的佼佼者。 因此,他的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 著名弟子有周宝亭、郭公森等。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8、林青青,闽侯县人。 林青青从小就对“西门派”石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闲暇之余,他经常到各家去观察、请教。 他刻苦学习,逐步筑起城墙。 邻居陈可盈特意教他“博一”术。 林青青也有了自己的绘画基础,功力大有提高,名气也越来越大。 他被称为“西门庆”,是“西门派”中的领军将领。 林青青开拓了博艺艺术的最高境界,为寿山石艺术的宝库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林青青因病去世,享年72岁。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9、黄恒松(1912-1958),字香弟,福州北丰街三双龙村人,住东门樟林村。 在郑仁教的指导下,他的技艺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动物纽扣和圆雕方面。 为了雕刻好家畜,他经常深入牛圈、猪舍观察、写生。 有时他甚至带着石头和刀子,在繁殖地现场对动物进行处理。 因此,他的作品特别充满时代气息。 《猪》、《牛放牧》入选海外展览并获奖。 更为奇特的是钮石印“九尺渡背”。 在仅一平方厘米的印台上,以复杂的刀法描绘出一只微微卷曲的螭虎。 它穿过一个活动环,首尾相连。 轻轻转动它,就会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令世人“惊叹不已”。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10、林友庆(1894-1970),字友臣、伟成,福州鼓山镇后峪村人。 他是林元柱的次子,人称“东门庆”。 林友庆擅长封钮、人物雕刻。 他继承了家族传统,充满了古老的思想。 他还喜欢刻薄、高浮雕的雕塑,不仅精美绝伦,而且有深度、有深度。 1955年参加“后峪石雕生产组”,1956年被授予“名家艺术家”称号。林友清不仅具有精湛的石雕技艺,而且在石雕方面总结了一套理论和经验。诸如“测石势、以工配石、以石取形”、“以气化”等,都是金玉之论。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11、林有柱(1904-1952),字“柱柱”,福州鼓山镇后峪村人。 年轻时随父亲林元水学习寿山石雕。 后拜郑仁教为师,专攻圆雕。 其作品以仙、佛、仕女为主。 代表作品有《红楼梦》、《单骑》、《太白醉》等。 他能随石之形,用刀简洁,用色娴熟。 他以“以物测物”的能力而闻名。 他性格豪爽,结交了很多艺术朋友,收了很多弟子。 除传艺于长子林秉盛外,还有郭公森、郭茂杰、林法树等名弟子。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12、王婷婷(1919-1983),中国雕塑家。 郝一宇,福州雁塔村人。 自幼受雕刻艺术影响,先学木雕,后学篆刻。 他也暗暗佩服舒伯义的师父林青青。 王婷婷善于根据材质运用技法,巧妙掩饰瑕疵,刀法娴熟,层次分明。 又擅雕刻,技法薄而深。 其作品构图多采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流畅自然。 山水、树木多由石形、图案构成; 代表作《东方红雕塑》、《闽西红长岭村》被福建省博物馆收藏。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13、林守轩(1920-1986),字旭宝,福州市晋安区鼓山后峪村人。 林寿轩是寿山石雕“东门派”的正宗继承人,融“东西方”流派为一体。 一炉,一种风格。 林寿轩擅长雕刻松、竹、花鸟等石雕,善于创作层次丰富、意境深邃的布局。 被誉为“寿山石雕鹅雕第一手”的林寿轩首创了寿山石与漆制品相结合,在屏风上镶嵌花鸟的镶嵌方法。 其寿山石雕《稻香千里》被省工艺品管理局美术馆收藏为“馆藏之宝”。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14、周宝亭(1906-1989),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字伊吉,又名伊之,福州人。 师从著名艺术家林友庆、郑仁娇。 周宝亭一生不仅为人正直,品格高尚,为人榜样,而且雕刻技艺高超。 他为培养后继者、发展福州寿山石雕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 周宝亭博采众家之长,取汉唐艺术之精华,融汇东西方各派风格,自成一派,创立了“周派”。 技法有东门尖刀的雕刻深邃、清晰灵巧,西门圆刀的雕刻细细,古朴典雅。 篆刻、古兽、仕女雕刻被誉为周氏三绝技。主要作品有《古兽二十八兽篆刻艺术》、《三狮戏球》、《骆驼》等。鸡》、《五子和尚》、《上古六兽》、《八宝篇》、《达摩》、《淑女》等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15、林秉生(1930-1986),福州市东门后峪村人。 他是近代著名石刻艺术家林有柱的长子。 他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艺术。 善于利用石形、色彩,因材施教,用刀敏捷,造型准确。 他被誉为“快刀手”。 擅长雕刻各种圆雕、空心雕。 古代人物的刻画无论神态还是表情都十分精美。 1972年创作《菊笼鸟》、《活链花篮》等作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受到好评。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15、郭公森(1921.11-2004),福州东门后峪乡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 十三岁随林有柱、林青青、郑仁娇等艺术家学习艺术。 20世纪50年代,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民间艺术家进修班深造。 郭公森虽然师从“东门学派”,但他并不局限于狭隘的宗派思想,勇于创新。 擅长雕刻人物、山水、花鸟,能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体现新的题材。 1958年,七间石被选为“九鲤链”。 雕像身上刻有九条空心鲤鱼,每肩各有一条带有二十六环的石链。 环环相扣,展现出高超的技艺。 工艺精湛,此件作品现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 大型石雕《武夷山水》雕刻于1973年,被天津美术馆收藏。 1975年参与大型“长征雕塑”的设计创作,雕塑《跨越雪山》,现为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 “郭家公”的代表人物有其子郭祥雄、郭祥仁。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16、郭茂杰(1924-2013),福建省福州市人。 字石清,号解波、耿白。 师从寿山石雕东门派代表人物林有柱。 擅长圆雕、浮雕、薄画。 又工篆刻、书画,以薄塑着称。 作品题材广泛,手法新颖,文学艺术底蕴深厚,艺术境界崇高,集诗、书、画、篆刻于一体。 “东门派”代表人物。 他在薄艺雕塑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薄艺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的伯益作品风格与“西门派”完全不同。 郭茂杰的博艺作品不拘一格、自成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崇高的艺术境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们诗情画意,大多都是大师的杰作。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17、陈景祥,1927年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 早年随兄陈景贵习石雕,擅长圆形动物雕塑。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以鸡为主题。 1956年首创寿山石镂空雕刻技术。 作品参加首届全国工艺美术家代表大会暨工艺品展览,被赞“匠心独具”。 其代表作寿山石雕《求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展出。 现为工艺美术师、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 现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州寿山石研究会会员。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18、林元康,男,别名一坤,1925年4月生,福州市鼓山镇后峪村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一级工艺美术名家。 早年随堂弟林元庆学习石雕。 后拜名师林有助、周宝亭、郭公森为弟子。 他以寿山石像雕刻、山水圆雕闻名,并以简洁的艺术处理着称。 其作品构图丰富,以传统八仙题材最为鲜明,独特地表现了革命圣地的山水风光。 “闽西雕塑”、“福音画院”、“开慧墓园”等均享誉艺术界。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19、冯九和,1928年出生于福建福州,师从黄恒松。 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擅长圆雕动物、花鸟、果篮等。 他运用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技法,将花果鸟虫与各种篮、筐、盆等巧妙结合,使作品显得圆润、绚丽。 鸟语花香、蝴蝶飞舞的清新自然状态。 他的大型花果篮为此类雕塑树立了里程碑。 多幅作品被各大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香玉》入选中国邮电部发行的寿山石邮票。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20、林发树,1929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又名阿树。 师从林有柱,师从林有庆。 擅长圆雕人物,尤以弥勒、罗汉为佳。 它博采古今中外大师之长,以其石雕艺术风格多样、形象准确、技艺纯熟而达到了理想境界。 其作品的表现手法采用中国人物画风格来塑造石雕形象,特别注重对人物容貌、形体、神韵、神态、衣袖飘飘感的细致刻画。 作品线条简洁明快,结构匀称,古朴庄重,幽默自然,品味逼真。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21、林恒云,1930年出生于福建福州。 他从小就对雕刻艺术感兴趣。 早年从事木雕,师从陈法檀。 20世纪70年代,他转行寿山石雕。 擅长圆雕人物、动物。 他尤其以雕刻北极熊和金鱼而闻名。 他创作的众多作品中,题材以动物为主,并将木雕、象牙雕刻技法运用到石雕上。 他创造的熊可以坐着、爬行、玩耍或追逐食物。 它们形神兼备,可爱又充满拟人化。 情感,尤其是毛茸茸的熊皮毛的表达,是独一无二的。 以熊为主题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空间感和生命力,给观者带来强烈的震撼。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22、王祖光,1942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自幼随父亲王乃元制作砚台。 16岁进入福州工艺石雕厂学习美术,先后师从林有庆、周宝亭。 擅长圆雕人物,尤其对观音造型研究较深。 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雕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特级著名艺术家。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23、叶子贤,1950年出生,福建福州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早年学习木雕、象牙雕刻。 1980年转入寿山石雕,专攻圆雕、高浮雕人物雕塑。 他的作品融合了木雕和象牙雕刻技艺,他的创作可以追随石头的形状。 他巧妙地利用了寿山石的“靓色”。 其雕刻精湛,刀法细腻流畅,善于表达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 作品造型独特、设色巧妙、充满情趣、赏心悦目,受到国内外各界的高度评价。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24、林飞,1954年出生,福建福州人,名田蜜。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幼时随父亲林恒云学习寿山石雕。 1981年毕业于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师从王泽俭教授。 擅长圆形人物雕塑。 他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将现代艺术与传统工艺融为一体,清新而现代。 他以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和历史典故作为创作题材,开创了寿山石雕的新艺术领域。

寿山石雕工艺:远离传统的工艺都不算创新!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