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雕刻资讯

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及变形处理方法有哪些?

中国古代雕塑的主题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以及劳动生活和民俗的雕塑。有圆雕、浮雕、纪念性雕塑、桌雕、建筑器皿装饰雕塑等,雕刻材料也丰富多彩,除了青铜、石材、砖块、陶土、陶器等材料外,还有玉雕、象牙雕刻、木雕、竹雕等。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

艺术的精髓,中国古代雕塑在题材、形式和风格、雕塑手法、使用材料等方面都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综上所述,主要观点如下。

1、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颇为突出

装饰性是

中国古代雕塑在工艺美术中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无论是明代艺术、宗教雕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体现出由来已久的传统装饰品味。最引人注目的例子是云冈北魏的露天坐佛、南朝的恶灵和教科书中的唐代石狮。佛像对称的坐姿和花纹的长袍图案处理使其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与写实的西方宗教雕像相比,中国佛像因其装饰性的虚拟成分而具有非人的神秘感,但它们也包含着一种亲密感,因为装饰不仅不同于生活的现实,而且也是中国人在生活中随处习以为常的艺术现实,所以才有这种效果。同时,装饰在增强佛像所需的庄严气氛方面也非常有效。辟邪的石狮子整体造型完全装饰变形,就像青铜或玉石上的装饰部分。机身上还有线条雕刻图案,以增强这种装饰性。装饰变形是夸张的技巧之一。以这种方式处理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石兽更雄伟、更勇敢、更神圣,更能发挥其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

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及变形处理方法有哪些?

2.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

中国古代的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兄妹,都诞生于原始的艺术和手工艺中。从彩陶时代开始,塑性绘画就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当两者都成熟时,他们仍然“塑造和绘画”,并为雕塑增添色彩(在技术术语中称为“化妆”),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许多现存的历代历代雕塑都是泥塑、石雕和木雕等。今天的雕塑艺术已经完全西化,不再丰富多彩,但民间雕塑仍然保持着化妆的传统。文艺复兴后,除了神神和女神的宗教雕像外,大多数都继续增色,一般的雕塑不再增色。中国塑画是不分离的,这导致了雕塑和绘画的审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国古代,绘画的价值远高于雕塑。雕塑总是由工匠进行,文人和医生很少参与其中。早期,绘画的作者只是工匠,但从东汉晚期开始,文人、医生甚至皇帝都参与了绘画创作,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团队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国家、社会、文化的统治者,自然也统治着绘画,使绘画比雕塑具有崇高的地位,并以其艺术观念影响雕塑,使雕塑明显染上了绘画的色彩。他的绘画天性表现在他不注重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重轮廓线和身体服装线的节奏和节奏。这些线条就像绘画线条一样,经过了高度的推敲、总结和加工,与西方古典雕塑的形状的丰富变化完全不同,以反映轮廓和服装图案。后者体积感强,而前者只有较大的体积关系,大部分部位都非常扁平。有时在平面上用刻线来表现皮肤和衣服的皱纹,但仍然没有立体效果,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因此,雕塑通常具有光滑的表面,并且不像西方雕塑那样具有那么多明暗波动的微妙变化。这一特点体现在最常被引用的汉唐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的唐塑、麦积山石窟的宋代雕塑、太原金庙的宋代女仆、大同华严寺的辽苏菩萨、平遥双林寺的明代雕塑和昆明小竹寺的青苏罗汉雕像中。中国雕塑从这个特征代代相传,大多数民间工匠还是先勾勒出人物线条,像是人物的白色素描,然后再复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画草图,然后雕刻。这样一来,雕塑是绘画性的就不难理解了。中国古代雕塑具有很强的绘画性,有一种东方的品味,符合中国古代人的欣赏习惯,他们从绘画艺术的角度看待雕塑艺术。今天,我们在欣赏古代雕塑时,也需要借用中国画的审美眼光,才能把握美的重点。如果仅仅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艺术标准来指责中国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感,无异于为了合适而割脚。

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及变形处理方法有哪些?

3.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

自古希腊时期以来,西方雕塑就力求模仿和再现自然,而且非常逼真。中国的雕塑和绘画很晚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走向独立。几千年来,它们只是艺术和手工艺品的两种装饰手段。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物的表现,因此发展了中国雕塑和绘画的共同特征——不求萧(对自然的高度写实再现),形成了高度的意象特征。中国画,无论是精细的笔触还是写意,都不像西画那样准确地描绘物体,而是主要基于观察和体验所获得的印象,再加上想象,通过主观加工和美化成艺术形象,与客观物体保持相当的距离。国画不画光影(这是表现题材写实的重要因素),色彩只表现固有的色彩(所以写实性有限),造型和画面效果的平面性很强。背景在纸和丝绸上通常是空白的,注意力不是为了空间深度,而是为了物体的“神韵”表达。因此,如果按照西方绘画的科学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绘画,如解剖学、比例、透视、色彩等,这些标准都是高度准确的,就会让人觉得没用。但是,如果我们了解中国艺术有自己的体系和追求,我们就会理解并享受中国画的美。中国雕塑也是如此,它与中国绘画的理念是一致的,贯穿了古代雕塑的整个历史。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虽然表现出比其他时代更高的写实感,但只集中在小雕像的头部刻画上,形象也只分为几种类型,并非每一种都不同,身体部位无一例外都非常写意。就算是更写实的头部,也不可能和西方雕塑一样,就像中国画的功笔一样,更加深入和微妙,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意象。其他汉唐时期的陶俑、霍可墓的石雕、历代的宗教雕像都具有意象特征。就像中国画一样,他们追求的是神韵,而不是萧。如果我们以西方古典雕塑的标准来看待它们,我们会发现解剖学、比例不准确、纹理塑造不足等缺陷,这些都造成了欣赏的障碍。我们必须换个角度,用自己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来欣赏中国古代雕塑“形形神”的艺术效果。这样一来,当我们从敦煌菩萨、晋祠的侍女、孝珠寺的罗汉像中体会到成语“栩栩如生”的含义时,就不像欣赏西方古代的著名雕塑,比如欣赏掷铁饼的人、拉奥孔的雕像和奥古斯都的雕像, 等等,这些都是教科书中经常介绍的,这是一个像真人一样准确的概念,从形式到上帝,但只是为了感受一件艺术品所传达的人类生命力、精神状态和宗教境界等形而上学的东西。

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及变形处理方法有哪些?

第四,中国古代雕塑的简洁语言是另一个源自意象的艺术特征中国

古代雕塑从未发明过西方雕塑的造型手法来精准塑造形象,而大多从感觉和理解出发,像中国画一样使用经济语言,简洁、明亮、耐人寻味。夸张甚至变形来强调人与动物的魅力是常用的,汉代的四川饶俑和霍奎墓的石兽最有代表性。这些作品只服从于作者对形象的感知和理解,并不关心准确的比例和真实的效果,而是关注说唱歌手眉毛和舞动的手的表演性表情,以及老虎、大象、马、牛、野猪等动物的不同习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这样一来,就要有取舍,一些夸张的变形甚至抽象,其效果会突出物体的特点,更具艺术吸引力,给人更特别深刻的印象。这与西方现代雕塑相似。西方现代雕塑被传统写实主义所扭曲,追求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不受客观物体的奴役,使艺术创作更加纯粹。事实上,中国古代雕塑也达到了雕塑语言多变、雕塑空间自由的艺术境界。霍曲之墓中的石兽采用“因势而为”的技法,充分利用了岩石,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某种动物的形状,只进行极少的艺术处理,使石兽的造型显示出空间的自由,并不在意相似。加工语言包括圆形雕刻、浮雕、线条雕刻,根据岩石形状和动物形象的双重需求,以多种方式使用。这种圆润、飘浮、线刻的语言,在汉唐陶俑、历代石兽、佛像中都能看到。它们使中国雕塑在精致上更加整体,因此有时更具雕塑感甚至建筑感,例如云冈的北魏露天坐佛和龙门奉贤寺的唐代佛像,都是杰出的代表。

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及变形处理方法有哪些?

5.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风格往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神

儒家哲学崇尚天命,在其影响下,中国艺术体现为崇高、庄严、壮丽、庄重、典雅等风格。道家哲学崇尚自然,在艺术上表现为优雅、雄伟、纯洁、朴素、冷漠、天真、天真、笨拙的风格。中国绘画和雕塑都具有这两种制度的风格特征,如佛像和陵墓中的礼仪雕刻,一般都具有前者的风格,龙门奉贤寺的大佛最为典型。它是武则天在唐代建造的,具有皇帝的精神,风格必须强调崇高、庄严、庄重、典雅。明代艺术中的雕像和动物雕塑大多属于后者的风格,与生活息息相关,风格追求自然、朴素、可爱。两者都有自己的利益和优势。西方古典雕塑的风格比较接近前者体系,但后者体系的风格特征不大。希腊古时期的笨拙是艺术技巧幼稚阶段的自然产物,而不是刻意追求的风格。而中国绘画和雕塑则刻意回归简单和成熟,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追求一种哲学和精神的境界。这些追求从西方艺术的角度来看是难以理解的,所以一般习惯于欣赏写实雕塑的人,在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时,总是有障碍。这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完善和对中国艺术的根本理解,否则很难进入欣赏和创作的殿堂。

每个民族的艺术

必须与每个民族的社会制度、民族特色、历史文化、哲学精神有关,中国古代雕塑因此形成了装饰、绘画、意象、语言提炼和古代哲学精神的艺术特征,而希腊雕塑则形成了理想主义、简约、强调共性、优雅和精致的艺术特征。对于同一艺术品类——雕塑艺术,通过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和古希腊雕塑艺术发展历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各民族雕塑艺术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雕塑艺术的风格形成。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