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博物馆
福州寿山石雕是中国民间雕刻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 2006年,该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福州考察期间,在全国人协副秘书长周延平、福建省人协秘书长曾章团、副主席陈立忠的陪同下专程到家看望寿山石雕传承人凤九和。 冯先生是1997年轻工部评选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如今90岁高龄仍坚持每天创作,让人深受感动。
寿山石因产于福州北郊寿山及其邻近地区而得名。 常见颜色有黄、白、红、棕等,石质透明、温润细腻,品种较多,质软易攻。 其特点已成为著名的雕刻石。 据当地考古发现,至少在1500年前的南朝时期,寿山石雕技术就已出现。 寿山石雕作为一种独特的工艺文化,除了代代相传的工艺技术外,还与宗教、绘画、书法、篆刻等文化融为一体,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并不断传承着新的精神。风格。 艺术魅力。
寿山石雕刻在发展过程中,采用了广泛的技法,融合了民间工艺的各种雕刻技法,有圆雕、纽雕、薄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印章等。切割和微型雕刻。 寿山石雕题材丰富,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无论是描绘自然风光,还是反映现实生活,都体现出浓厚的时代特征。
凤九河从小生活在乡村,也正是这样的环境让他接触到了大自然的野趣,他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他善于意境,巧妙运用色彩,这已成为他在石雕艺术上的个性。 他在题材、造型、技法上都有突破。 他的作品以其对自然的巧妙运用和精湛的工艺而享誉艺术界。 作为寿山石雕艺术的代表,他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交流,为石雕工艺的传承和弘扬做出了许多贡献。
凤九和尤其擅长在雕塑中运用和处理巧妙的色彩。 交流中,冯先生分享了自己雕塑创作的故事。 在雕刻花果篮时,恰巧石头里有些黑色,他就用它来雕刻灵芝。 不过,小黑上面还有一小部分白色。 他不是简单地把白色去掉,而是雕刻成两只爬行在黑灵芝上的白色小螳螂,黑白对比,艺术趣味油然而生,体现了他因材施教、取长补短的巧妙心思。色彩的优势。
交流中,冯老师讲述了自己的艺术学习经历。 抗战时期,他辍学回到家乡。 他拜家乡老艺人黄恒嵩为师,在私人作坊学习寿山石雕。 按照学徒规矩,学三年,送三年。 六年的刻苦钻研,为他的艺术奠定了基础。 他的妻子郑金莲这样形容凤九和:“我学艺几十年了,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拿起刻刀,刻上几笔,从不耽误。”农历新年期间。” 同时,冯先生的创作植根于生活,观察细微之处。 为了对比树枝上的荔枝和刚采摘的荔枝有什么不同,他可以在荔枝园待上一整天,就是为了雕刻出小猪抢食的场景。 之后,他连续几天蹲在猪圈外,观察小猪的动向。 正是这种痴情、执着、质朴的创作精神,才能造就冯老的工匠境界,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我们民间艺人锋芒毕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传承方面,值得欣慰的是,作为寿山石雕最年长的国家级传承人,凤九和的后人,包括他的女儿、女婿,一直跟随他学习雕刻技艺,而后辈也了解了一些关于寿山石雕的知识。 变得。 除了家族传承之外,他还主动承担起传承石雕技艺的社会责任。 几十年来,他广泛授徒,为国家培养了许多石雕艺术家,其中包括后来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陈立中。
寿山石雕的传统工艺是先民留下的宝贵财富。 寿山石雕艺术家应该担负起传承的责任,特别是学习冯九和先生善于创造、乐于传承的工匠精神,不断求益、继新,体现了这个时代的创作高度,使寿山石雕技术健康持续发展。
盘芦生民间艺术馆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民间艺术
▼
微信公众号
编号:art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