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宜水河畔,历时200多天的“龙门石窟奉贤寺漏水处理及危岩体加固保护工程”正式竣工。
“大修”搭建的脚手架被彻底拆除,分离许久的卢舍那佛真面目再次出现,微笑着与世人重逢。
去年12月,大规模保护
奉贤寺工程正式启动,是奉贤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进行一系列加固维修工程后实施的又一大型保护工程。
该项目主要分为两个关键部分:一是渗漏水治理,即根据奉贤寺的地质条件、裂缝分布、渗漏水病发展程度等因素,对奉贤寺西、南、北墙及周边地区进行治理;二是对危险岩体的加固,对奉贤寺的墙壁和周围的山体危险岩体进行加固,提高岩体的稳定性。
奉贤寺位于龙门西山南段,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宏伟、最精致的悬崖式雕塑群,是唐代国家第一工程,代表了中国石雕艺术的最高峰,堪称“前无前无后”。
奉贤寺东西两侧,东西纵深约38.7米,南北宽约33.5米。九尊雕像各具形神,代表着中国唐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东方佛教艺术的典范,洛阳乃至河南的一张名片。
在经历了寒冷和夏天之后,它终于圆满结束。目前,卢舍纳大佛周围的脚手架已被拆除,分离已久的卢舍纳大佛再次与游客见面。
“龙门山”自古以来就是洛阳八大景区之首,水碧绿,山峦秀中灵玉秀,石窟风光壮丽。
二
山门,一场水上表演。
龙门两山的美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令人惊叹。蓝天碧水青山的清凉风光,让人沉浸在龙门的山景和水彩中,景色宜人,佛像巍峨娇。
正值盛夏,天气晴朗,植被茂盛,此时的龙门,远山近景,青翠。
龙门,既给人青山之美,
又有宜水之美,犹如一幅美丽的自然山水画,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青砖德瓦,古韵,来到灵气十足的龙门,只要一眼,你就会爱上它!
夜晚的龙门石窟更是温柔,就连白天颇为震撼的卢舍那大佛,也变得越来越田园诗般的、善良的、神秘的。
徜徉在沂江岸边,灯带勾勒出夜幕中的漫水桥、龙门桥、两座山、亭台楼阁。走到佛台再向西望去,整个石窟在灯光下金黄灿烂,令人着迷。
灯光反射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用霓虹灯包裹着河流。
宾阳洞、万佛洞、莲花洞、奉贤寺、古阳洞......一路上,台阶上,大小不一的石窟,造型各异的雕像,在温暖的黄光下,瞬间“活”了下来,让人仿佛置身于一部穿越千年的老电影中。
带家人朋友到龙门石窟看美丽的山峦,听着易水的潺潺,欣赏精美的石雕,邂逅美丽的夏日时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龙门石窟奉贤寺在时间轴上得到保护和修复
1960年,原龙门文物库(现龙门石窟研究所)邀请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对龙门石窟进行了更详细的地质调查。通过这次系统调查,我们掌握了奉贤寺的基本风险情况。
1961年,原国家科委(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将龙门石窟“洞岩塌陷、雕刻风化、洞漏”三大病害列入十年科研计划。据调查,奉贤寺主要受洞岩塌陷和洞漏两大疾病影响。
1971年至1974年,实施奉贤寺紧急加固工程,这是我国第一个大型洞穴修缮加固工程。经过这一阶段的加固和维护,有效防止了洞窟围岩和雕像的坍塌和坍塌,保证了奉贤寺雕塑的稳定性。
1975年至1985年,对即将坍塌的洞穴、雕刻和危石进行了一系列紧急加固工程,对奉贤寺排水沟和一阙佛祠碑进行了维护和加固,有效防止了石窟围岩坍塌坍塌, 大大提高了文物本身的稳定性,使洞穴和雕刻变得危险。
1987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龙门石窟综合治理工程”。工程历时五年,建成后,龙门石窟整体面貌得到极大改善——东西山岩体和主要溶洞得到加固,岩体稳定性问题基本解决,洞窟渗水得到一定程度遏制, 旅游道路通向主要洞穴。现在的奉贤寺台阶也是在这一时期重建的。
2006年,龙门石窟研究所对奉贤寺正墙进行了例行维护工作,对雕像表面的灰尘进行了清理,并加固了部分岩体。
2012年,龙门石窟研究所在奉贤寺开展环境与疾病监测工作,收集分析影响文物保存的环境和疾病数据。
2021年12月,龙门石窟研究院启动龙门石窟奉贤寺大型渗水处理及危岩体加固保护工程,重点治理区域内危岩体和渗漏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