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生孩子难产的小短文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远去的接生婆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1、从我记事开始,我家住秦岭深山一个小寨子。小时候经历的事情有无数件,其中印象最深的事,是山里的“接生婆”。但见她们衣着朴素,蓝色的大襟袄,宽大的裤脚扎在袜子里,头顶一块红色头帕。走起来风风火火。这就是山里接生婆的整体形象。
2、何谓接生婆,就是以给山里临盆产妇接生的人员。与现在的妇产科医生相同。他们没有性别和年龄之分。哪怕是男性,只要同时满足医德和医术两个条件的公民,都可以胜任。
3、接生婆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中叶,相当长一段时期的特定人员。活动范围主要是远离城市的农村或边远山区。她们肩负光荣的职责,虽然不持手术刀、不拿听诊器、也不穿白大褂,但妇科医生所具备的硬件设施她们都具备。唯一不同的是,不在妇产医院、工作地就是手术台。众所周知,医院里的妇科医生一般情况按正常作息时间表作息。而这些接生婆就没有那么幸运。她们肩负重任,救的是两条人命,容不得懈怠。凭着这样的医德医术,她们一生都不会遇到“救大人还是救孩子的尴尬。
4、外婆和祖母是我们家四个小生命的见证人。从我记事起,外婆和祖母就是山里一带大名鼎鼎的接生婆。祖母生于一八九六年,正宗的“九零后”,长外婆二十岁。年龄代沟始终没有影响到俩人工作中的交集。她们始终配合默契。有时候仅仅一个眼神,彼此就心领神会。由于二人的通力合作和紧密配合,使得工作中得心应手。双双成为山里绝无仅有的接生能手。
5、如上文所说,接生婆是医疗落后的年代,自觉自愿奋战在接生一线的土“医生”。无文凭、无资格证件的两无人员。经验是慢慢积累的,谁都不会生而知之,但是她们重视学习,久而久之就会由门外汉,一跃成为行家里手。因默默的担负起十里八乡的接生任务。
6、因为我们家住在边远山区,交通极不发达。医疗更是落后。但在这样的环境下,母亲还是顺利的产下我们兄妹四人。每一次紧要关头,都是如外婆和祖母这样热心肠的人充当接生婆。外婆和祖母是我们生命的见证人。
7、山里的孩子成长了一茬又一茬,斗转星移,唯一不变的是接生婆。在他们随叫随到,不辞辛苦的奉献中,山里的孩子才得以顺利的出生。每个人的初生,都有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
8、岁月更迭,接生婆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新老交替。虽然上世纪九十年初,我住进了县城,可以享受到一流的医疗资源。但因为医院的费用较大,和人们对接生婆的信任,除难产外,大部分顺产儿都是在家中生产。
9、我的儿子出生在九十年代初,因为我家当时的经济状况,生孩子这件事,是无法去医院进行的。记得孩子即将出生的那个晚上,细心的妻子嘱我赶快去请村里有名的接生婆,这个被村里人公认的接生婆,年纪大约五十开外,平时衣着朴素、平易近人。以至于乡里乡亲都忽略了她的官名,而是习惯叫她“绒娃姑”。当我急急火火敲开“绒娃姑”家的大门时,但见这位沉着的接生婆顺手从墙上摘下医用挎包,毫不迟疑跟我出发。这是我第一次见证接生婆的工作。到我家后,“绒娃姑”连忙嘱咐我布置简单的“产床”。当我按照“绒绒姑”的安排,小心翼翼的把妻子抱上“产床”的时候。“绒娃姑”立马开始她有条不紊的接生工作。检查羊水是否破裂,胎位是否正常之后。满有信心的告诉我“可以在家里生产”。我想这应该就是她们万无一失的根本保证。接着就是她的动作娴熟的工作。我有幸观察到接生的全过程。自始至终被这位“绒娃姑”不怕脏、不怕累,甚至不计较产妇的抱怨,这样的精神所感动。因为工作细致入微,孩子自然是顺产,当我塞给“绒娃姑”一百块钱酬劳费的时候,她执意不收。而且满脸自豪的告诉我,这个村里,经她接生的孩子记不清多少数了,她最感到骄傲骄傲的是,没有一例事故。我本来要送这位“绒娃姑”回家,但送出门被她拒绝了。望着“绒娃姑”消瘦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中,我打心眼里感谢她给我家的母子平安。
10、到上世纪九十年中后期。接生婆慢慢淡出了接生这个舞台。我们有理由记住他们。二十多年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作古,比如我的祖母和外婆。即使有幸健在,也大都到了老眼昏花的耄耋之年。我祝这些健在的接生婆晚年幸福。
关于生孩子难产的小短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