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广州军区总医院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陈济棠的三宫六苑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1、在广州,提起“陆总”,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的官方称呼“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叫了几十年,响当当的“公立三甲大医院”,在老百姓心中可谓是“最信得过的部队医院之一”。然而,对于它为什么叫“陆总”,它的历史,它的缔造者,知之者甚少。今天,慕遇城迹作者就为大家介绍,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古典建筑“前世今生”。
2、前不久,作者到广东陆军总医院探视友人的间隙,在院子里走了走,意外发现这里高楼大厦之间还雪藏着一片古典园林,其建筑之精美,花草之葱茏,一派生机盎然。置身其中,还以为走错了“片场”!
3、作者不禁感叹,“陆总”果然与众不同,古典园林式建筑,充满人文艺术气息,满园鸟语花香,不愧是疗养胜地。反观现代医院建筑,清一色的高楼大厦,缺少的往往正是这种历史人文情怀。
4、而“陆总”的老建筑群,含医院门楼、华侨楼、解放楼和胜利楼,采用中国传统宫殿式样,融合岭南园林建筑风格,歇山顶、飞檐、绿琉璃瓦、红砖墙、花格窗棂,古典而质朴,稳重而灵动,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
5、主楼(华侨楼)正中琉璃瓦屋檐下,镶嵌着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牌匾,蓝底金字,庄重大气。楼宇正门口两侧各有石碑一块。
6、右侧碑书:“中华民国二十二年二月十三日为广东陆军总医院奠基立石,总司令陈济棠,筹建会委员长温泰华,委员唐灏青、黄冠章、温锺声、會强、伍蕃,工程师周君实。”
7、左侧碑书:“本座病室由霍芝庭先生(广东赌王,编者注,作者曾介绍过,详见往期文章)捐筑特刊石纪念,大益公司林凤翔承造。”
8、入门大厅正墙上立有大理石刻的“总理嘱托”,竖书146字:
9、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10、说实话,在内地能看到“嘱托”全文真是难得一见,何况经历了抗战、文革的冲击能保留至今,实属不易(据说是一名清洁工将珍贵的石碑藏了起来才?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11、鲜为人知的是,“陆总”南门外的流花湖公园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是天然湖泊,南汉的皇家御苑就建在今流花路上。这座皇家园林玉宇琼楼,奢华非常。相传,宫女们早起梳妆时,掷花水中,落英缤纷,逐水随波,故得“流花”之名。
12、据了解,广东陆军总医院(官方院址:广州市流花路111号)就以“广州市流花桥医院”注册于世界卫生组织。
13、1932年,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广东绥靖公署主任陈济棠,集广东省军政大权于一身,人称“南天王“。为了与老蒋的南京政府分庭抗礼,提出建设“模范新广东”计划,其中建设医院是该计划中的重要部分,以培养急需的军医人才备战。
14、1933年,陈济棠在西村大稻山(今流花湖畔)开办一所与大学相当的广东陆军军医学校和设施齐全的医院。最初定名为“广东总医院”,兴建了总医院的主体建筑,也就是现在位于院南门的华侨楼。
15、当时,这幢红砖绿瓦的三层建筑,在广州绝对算得上一流设计、一流施工。近90年了,虽经历了抗战、内战、文革的洗劫,仍保存完整,继续发挥着它的设计功能,现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6、1936年,广东总医院更名为广东陆军总医院,1937年改称为第一集团军第四路军陆军总医院,增设国民党国防军医学校第一分校。可惜,好景不长,1938年日军抄后路进犯广东,广州沦陷前,陆总被迫迁移到桂东和粤北山区。
17、广州沦陷后,陆总旧址被日军占用,作为日伪野战医院使用。如今,流传下来的一张照片可以见证日军占据广东陆军总医院旧址的史实。在“陆总”大楼上合影留念的日军女护士(下图),身后可见越秀山水塔、镇海楼、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等越秀山风景名胜。
18、1944年,日军逼近粤北南雄,陆总又被迫迁到江西龙南、寻邬。此时,陆总已完全与军医署失去联系,在供给中断后,迫于无奈,于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被就地解散。
19、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回广州接收日伪医院,在陆总旧址重建军政部广州陆军总医院。1947年又改称为国军联勤总部广州总医院。1949年再次更名为国防部军医署陆海空第二总医院。
20、重建也好,更名也好,都如昙花一现。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四野十五兵团接管了医院,对外仍叫陆军总医院。直到1985年,军区合并,该院编为广州军区第二总医院。1986年,二总又改称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2018年,七大军区合并改称战区,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更名为南部战区总医院。
21、纵观陆总近百年的磨难历程,三易其主,七易其名。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时光流逝,人走人生,一切都变的那么遥远,又变的那么有希望。不变的是见证历史的古建筑、百姓心中的老“陆总”以及救死扶伤的责任和使命。
22、位于广东省南雄市珠玑镇东北部的灵潭村是一个革命之村。2013年,人们在村庄里发现了一通民国三十年的墓碑,上刻“少校军医曾公奋元之墓”,由这通墓碑引出了广州陆军总医院驻扎在南雄的一段尘封的历史。
23、1940年冬至1944年春,广东陆军总医院曾在南雄市珠玑镇灵潭村驻扎了四年,医治伤兵,同时为当地老百姓看病。陆军总医院在南雄落脚可以从一名叫曾奋元的少校军医谈起。
24、曾奋元,男,1908年生,广东省五华县河东镇牛石村人。1936年,曾奋元毕业后选择从事政府军队医疗工作。1937年曾奋元被派往蕉岭县、兴宁县等地的国民革命军医院工作,任军政部第七十三军后方医院医务处主任、少校军医,接着前往陆军总医院任职。
25、1939年春节前夕,曾奋元由一位南雄人带着来到灵潭村,表明意在村庄的后龙山搭建手术室、药房和病房的想法。得到村里主事的曾姓老人的同意后,总医院的手术室、药房和病房就建在了田兰村的后龙山。
26、曾姓老者谈到曾奋元时说:“曾奋元是一个很好的军官,也是一个很好的人,看病、做手术都是亲力亲为,从不怕脏,从不怕累,很受医生、护士的爱戴,也很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但遗憾的是,他因做手术时感染了破伤风,不幸逝世了,大家都感到十分惋惜。”
27、为了这份宗族感情,村里有一户曾姓人家就把自家做好的棺材捐献出来安葬他,并且找到当地一个会刻碑的人为他刻了一块石墓碑。为他送葬的人多达100多人,这在当时当地算是最为隆重的葬礼。
28、村里的老人们说,至少有1000多名抗日战争牺牲的将士埋葬在灵潭村的山沟两边。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些当年参加抗日的革命志士,包括陆总军医曾奋元,永远地留在了这片他们曾经战斗过的红色土地上。
29、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军改后的南部战区总医院,赓续传承着“陆总”姓军为民,救死扶伤的光荣历史使命。铁血军医,勇担道义。“陆总”不负重托,如今成为南粤百姓心中最信任的部队医院之一。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