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雕刻资讯

崔玉涛育儿知识大全?儿科专家崔玉涛育儿知识大全

大家好,崔玉涛育儿知识大全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儿科专家崔玉涛育儿知识大全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崔玉涛育儿知识大全和儿科专家崔玉涛育儿知识大全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糖妈微语:在妈妈们尤其是新手妈妈的心中,崔男神绝对比明星还要耀眼,小糖1岁以内的护理知识,我基本上都是从崔男神的《图解家庭育儿》的套书中学来的。先说说男神简介:崔玉涛,中国著名的儿科专家,他曾成功为澳大利亚籍仅重789克早产儿接生,并被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两年后孩子的父母重返中国感谢崔医生。他的育儿方法独到有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些笔记来学习一下育儿知识吧!】

学吃——津津有味的“尝”试

一说到吃饭,有些大人就头痛。在年纪小点的时候,有的孩子频繁的需要夜哺,有的甚至需要奶睡,离开妈妈就醒来就要哭;稍大点了,家长又开始头疼于添加辅食;再年长些,孩子2、3岁了,却又面临另外的大问题:挑食偏食。面对这些问题,家长们需要循序渐进的培养孩子的进食技能。

吃中的学习体验:

进食时间:按需——按时哺育——停止哺育

按需喂养,应该是按照孩子的饥饿需求喂养。但现在很多哺乳期的妈妈,一听到孩子哭,就给孩子喂奶,但很多时候孩子的哭声并不一定是代表他饿了。一哭就给奶,这会造成孩子离不开母乳。

进食质地:奶——奶+泥糊状辅食——半固体食物

孩子都九个月了,母乳中的营养和量就未必足以提供给孩子全部的需求。此时应该添加辅食,逐渐过渡。

进食工具:奶瓶——勺子

纯母乳喂养的全职妈妈,喂完一顿奶后,最好能离开孩子两三个小时,让孩子形成进食习惯。若时不时就来吃两口母乳,会对孩子接受奶瓶和辅食产生障碍。

1、多喝水。判断孩子需不需要喝水,可以看尿液的颜色。如果偏黄,说明需要补充水分。一般情况下,孩子在喝奶的过程中就已经补充到足量的水分了。

2、吃的细和稀。孩子在没有咀嚼能力前,应该吃细而稠的食物。没长磨牙前,食物多加工,长磨牙后,食物少加工。

3、吃奶少,辅食多。孩子1岁半之前,都应该以奶为主食。

4、纤维素少。

5、泥糊状的食物停得过早。半固体食物的添加应该以孩子是否有咀嚼能力来判断。

6、挑食偏食。肉类和蔬菜都添加在米粉里面混合着吃,待到1岁半分开吃后,他更能接受各种味道,不容易造成挑食。

提问:1岁半的孩子能不能吃饺子?

有的孩子可以,有的孩子不可以。判断是否可以并不是以年龄判断,而是这两个维度:1,长出磨牙(大牙),2,有咀嚼动作。如何训练孩子咀嚼动作?家长开始用勺子喂辅食时,边喂边做出咀嚼动作,让孩子体会到,吃东西会有咀嚼动作。这个训练并非一两天能完成,需要家长长时间耐心的训练。

提问:孩子爱长湿疹,怎么办?

现在很多孩子会得湿疹,原因是过敏。造成过敏的三大原因:1,过早进食配方奶。2,家里太干净,动不动就用消毒剂。(外出时,可以准备几张湿毛巾,可给孩子擦手口,不要用消毒剂或者湿纸巾)3,过多的使用抗生素。

学睡——宝宝睡香香,成长乐陶陶

现在所谓的宝宝睡眠时间表,都是数字谎言。判断宝宝睡得够不够,不是看时间,而是观察孩子的精神状况。

睡眠习惯的培养:

“黑白不分”(0~2个月)——“昼夜分明”(>2个月)——逐渐夜眠停哺——独立睡眠习惯

睡眠充足的3个表现:

1、白天活动精力充沛,不觉疲劳,情绪好。

3、在正常的饮食情况下,体重随年龄增加。

1、抱着睡,睡前嬉戏。经常抱着睡,容易造成孩子放到床上就哭,不肯自己入睡;睡前和孩子嬉戏,容易过度兴奋,难以入睡。

2、持续夜哺。母乳喂养的孩子容易出现奶睡。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奶睡并不是孩子要吃奶,而是妈妈懒,这种喂养方式容易让孩子形成奶睡的习惯,影响了孩子的睡眠。也有家长在孩子2个月以前害怕孩子夜里饿着,摇醒他喂奶。孩子在2个月以后就能形成昼夜感,在夜晚持续睡眠5~6个小时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没达到,都是因为家长干扰。

3、夜啼应答多。孩子夜里睡觉,不要过多的干扰。翻身、偶尔的哼唧都是正常现象。没必要时不时就把他翻过来翻过去,影响孩子睡眠。

4、随成人作息。睡眠的规律不要随成人。应在20点左右全家进入睡眠状态,让孩子有定时睡眠的习惯。若家长有事情,可待孩子熟睡之后再起身做事情。

学便——学会便便,宝宝走向独立

3岁之内的孩子主要靠行为教育,他们会学习模仿家长的一切行为。我们需要耐心的等待和引导孩子的自身发育。

排便习惯的培养:

体验便意,能表达——养成定时便便的生活习惯——学会自己排便

注意:判断孩子是否自己能坐便盆,前提是孩子能独立坐小板凳。在孩子尚未学会坐小板凳之前,就强迫孩子学坐便盆,会让孩子对便盆产生强烈的反感,导致在2岁过后不愿意坐便盆。

1、随时随地排便。排便的地点,时间要固定,让孩子形成条件反射。在卧室可以便便,在饭厅可以便便,这样的不固定场所,让孩子无法形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2、使用成人马桶现在有些大人在马桶上放一个小圈,就让孩子坐上去排便。孩子和你一样,有正常的感受,是不喜欢这种悬空排便方式的,容易让孩子对马桶产生抗拒。

(还有便便了就有音乐响声的便盆:这种不正常的游戏,严重干扰孩子的排便注意力。)

学看——明眸看世界,观察力的发展

孩子刚出生时,视力只有0.1,只能看见一些模糊的物体,吃的本能让他首先关注妈妈的乳房,慢慢的他发现原本在妈妈肚子里感知的信号:心跳、呼吸节奏、说话音调,现在都是从妈妈的脸上传递出来了,孩子就会跟着去观察妈妈的脸,这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孩子喜欢看什么?

1、喜看饱和度高的颜色,如红色我们可以利用宝宝的喜好,跟吃结合一下:使用色彩对比度大的餐具,如红色的碗配绿色的勺,这样能让孩子对吃更有兴趣。

2、喜看新奇的实物。大人喜欢看的孩子一样很喜欢,他们同样喜欢看美丽的事物。妈妈在家,尽量也要保持优雅美丽的状态。如果你在家总是邋遢不修边幅,就别怪孩子不喜欢你。

3、喜看有趣的变化总是一模一样的环境,孩子看了也会产生厌烦,所以我们的家里可以适当的变换装饰,桌布换个颜色,灯罩换个颜色,立马心情大不一样。

1、看电视多。还有很多孩子会看IPAD、手机。事实上,这些电子产品对孩子的伤害比电视还要高。在孩子1岁半之后,如果非要看电视,建议看巧虎一类的动画片,一天看一集就够了。这类的动画片会随着孩子的年纪而改变它的时长。

2、看卡通片多

3、看图片多,看人少有许多家长喜欢拿市面上的黑白卡片给孩子看,自己躲得很远。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崔老师原话:如果在黑白之间就能成熟的话,那我们养育孩子就太简单了,要这么多色彩干嘛。

4、看自然的东西少。

学听——聆听非凡的第一步

孩子在妈妈肚子里10个月,早已经习惯了妈妈说话的声音和语气。所以,对于孩子来说,你大可自然的对他说话,不要“装腔作势”的念诗,用正常的自然的方式对待孩子,才是对孩子好。

孩子学听的体验:

1、辨别不同的语言。孩子最早听到的声音,是妈妈的声音,再而听家里亲戚的声音。有些家长觉得自己说话不标准,就让孩子听主持人的声音,这没有必要。你可以和孩子说方言,不会有问题。

2、喜听高频声音。妈妈可以适当将音调变高点和孩子交流。

3、头转向声音。

4、唤其名有反应。

5、听得见------听得懂。

1、听媒介的多。许多妈妈会给孩子听很多音频,但这对孩子的听力发育没有好处,聆听真人说话,才是帮助孩子听力发育的正确方法。

2、听“刺激”声音多。过于大声和过于小声的声音都会让孩子恐慌。尤其是嘘声,现在的家长很多喜欢对孩子说话的时候声音太小,对于孩子来说嘘声会让他感觉很恐惧。正常音量即可。

3、听人说话少。

学动——扩展探索和学习的空间

孩子学动是很重要一项成长标志,我们需要正确的引导孩子怎么学动。

趴着是所有大运动的开始,也是所有运动的基础。有的家长舍不得让孩子趴,觉得孩子趴着对心肺不好,这点大可不必担心。心肺在胸腔,无论平躺还是趴卧都是会压迫到的,所以动作上的压迫区别不大。想要孩子能够“1举头2举胸”(即出生至1个月能趴着抬头,满2个月趴着抬胸),必须要多让孩子趴着。

大运动自上而下:抬头----翻身---爬---坐---站---走

细运动由粗至细:伸手---抓握---传递---拇指捏拿

1、新生儿游泳。新生儿游泳是一个商业噱头,新生儿颈圈游泳一定是没有好处,强迫孩子头往斜上方仰视,并且对脖子皮肤组织等刺激不好。

2、抱在怀里多。

3、包办溺爱。

4、无目的动。仰躺是无目的的动。

提问:我的孩子1岁了还不会走,为什么?

首先我会问家长,你的孩子什么时候能够抬头?如果趴着抬头这个动作晚了,那所有的大动作都会顺延。排除其他病理的可能性之后,如果孩子1岁还不会走路,那一定是练习抬头动作晚了。

提问:我如何帮助孩子练习各种大运动?

孩子的运动发育有他的节奏,这是水到渠成的一个过程,并不是家长强迫就能够一蹴而就的。但我们能够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早点让他学会趴着。

学说——牙牙学语的表达

有些孩子说话晚,跟家长过度关注有一定关系。孩子一哼唧,家长马上知道孩子需要什么,他们都不需要去努力表达,就能满足需求,那孩子自然想要表达的欲望就小了。

孩子学说的过程:

1、多种语言成分。没有必要刻意的在家里跟孩子说外语。也没有必要刻意让家里人都说一种语言,对于孩子来说,自然的跟他交流,就是最好的训练。

2、咿呀作声的应答。请在孩子与你咿呀咿呀说话时给予回应。经常的不给予他回应,他会变得不再爱表达。

4、理解并使用肢体语言。

5、叫“妈妈”“爸爸”开始逐渐开始用语言表达。同咿呀咿呀,孩子开始尝试叫妈妈爸爸的时候,也请尽量在任何时候都给予他回应。

1、照养人说的少。

2、父母参与少。

3、单调环境。

4、媒介刺激多。

孩子最需要的是与父母的交流,你说的越多,孩子学说话就越快。

学交流——情感成长,筑就独特品质

现在很多孩子出国,但能在国外找到工作的很少。原因就在于不会交流,追溯到孩童时代,你会发现,他们在早期发育过程中就缺乏交流。在人生路上,会遇到很多的机会,但因为你不会交流,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机会溜走。

孩子在交流中的情感体验:

1、哭是一种交流。一定要知道孩子是为什么哭。

2、认生(陌生人焦虑)。认生要分三种情况:18个月的孩子,见谁都哭;在医院里,见到医生就哭;见到医生不高兴但不哭,医生碰他了才哭。这都是不一样的,第一种情况不正常,第二种情况正常,第三种情况最佳。很多家长会说我孩子不认生很好,实际上是错误的。要教育孩子,交往中有“远”和“近”的区别。爸爸妈妈抱、爷爷奶奶抱、外公外婆抱,没问题;特别熟络的亲戚抱,也没问题。但要是一般的朋友甚至是陌生人抱出去玩呢?那就应该保护自己,不能随便什么人都能抱。这样的引导和教育才能保护孩子。

3、分离焦虑(过于焦虑)。分离焦虑,同样需要循序渐进的分离。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会有分离焦虑,对孩子,妈妈需要先离开一小会,然后再久一点,让孩子慢慢适应亲人会分开一段时间。

4、理解成人的表达(社会参与能力)。

5、躲猫猫(理解客观永存)。躲猫猫游戏让孩子知道,暂时的离开不是消失了,能缓解他们的不安感。

6、挥手再见等的自控意义。不应该让孩子“表演”再见,会让孩子混淆再见这个概念。

1、人与人互动少。父母一定要和孩子多交流,多互动。尤其是父亲。

2、环境单调。

3、忽视交流。

提问:如何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表达?

遵从一个原则:从小到大,从少到多。比如,今天妈妈带孩子下楼,回来时候只问他,今天下楼是坐电梯还是走楼梯?等下次再带他下楼,就可以问:今天是怎么下楼的?再然后过几天,又可以问他,今天下楼碰见谁了?循序渐进的问,从一个细节开始,先给他选择题,然后再让他做填空题,让孩子慢慢的表达清楚,条理清晰。

崔老师有话对爸爸说

爸爸在孩子三岁之前的生活照顾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在三岁之后爸爸的作用就很重要了,爸爸一定要教会孩子这样三点:

1、情绪控制力。一般爸爸的情绪控制力会比妈妈强,让爸爸跟孩子出去,遇到事情后,爸爸应对方式能教会孩子,遇到事情后该怎么办,起到表率作用。

2、鼓励宝宝勇敢。

3、增加自信。甭管是女孩子还是男孩子,这一点爸爸是必须要做到的,教会孩子自信,做事情不要犹犹豫豫。

提问:如何让爸爸发挥他们对宝宝积极的影响力?

1、给父亲更多的时间单独与孩子在一起。妈妈适当的不跟随。

2、让父亲自己摸索。不要给爸爸太多清规戒律。

3、让父亲成为父亲。妈妈请放权给爸爸。

婴儿学习体验正本清源

返璞归真-----奠定基石。不要给孩子太多的清规戒律,让孩子拥有童心。

科学养育-----能力培养。科学喂养不需要太教条化,但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能力。

父母参与-----亲子关系父母必须参与,注重亲子关系的培养。

婴儿主体-----积极探索。育儿过程中,婴儿才是主体,放手让他自由探索。

不管你在哪里读到有分享价值的好文章,请记得随手发给我,投稿到393071340@qq.com或直接用微信发给我:qq393071340,你的参与会让更多人受益!

订阅方式:搜索公众微信号:糖妈亲子汇(tangmaqinzihui)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崔玉涛育儿知识大全和儿科专家崔玉涛育儿知识大全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