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雕刻资讯

管鹏白族传统文化中的木雕面具白族

在丘北白族的传统文化中

木雕面具

文/关鹏

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 其中,以云南省白族人口最多。 白族有自己的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族。 白族自古以来就普遍使用汉语。 白族艺术独具特色,其建筑、雕塑、绘画艺术享誉中外。 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它与周边各民族交往互动,创造了灿烂的经济和文化。

管鹏白族传统文化中的木雕面具白族

丘北白族古称“点波”、“白蛮”、“阿波”。 他自称“白人”(白语“波波”)、白尼。 他自称“敏嘉”。 主要居住在9个村,其中白族村4个,汉族、回族、彝族村5个,少数散居在​​12个乡镇。 据史料记载,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境内已有白族先民居住。 1986年,在白族聚居的马者龙村出土了一组宋代白族火葬罐,证明宋代以前白族就生活在丘北。 从现存的一些家谱和墓碑记载来看,元明时期,白族因征战、经商、战争、逃亡等原因,从洱海附近地区迁徙到丘北。 一些白族也来自明朝。 从南京来到云南做官的汉族,与唐宋时期已生活的白族通婚、交流、融合,逐渐演化成为今天丘北白族的主体民族。

白族的雕刻艺术举世闻名,主要体现在石雕和木雕上。 其中,丘北县的木雕面具极具代表性,是研究白族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管鹏白族传统文化中的木雕面具白族

白族木雕面具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尤为兴盛。 传说每到春节,各路神仙都会回到天庭报到。 其间,各种妖魔鬼怪出洞作怪,祸害百姓。 于是,为了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他们就用彩绘桃板雕刻出神面具,戴在头上。 他们组织驱魔、驱魔,开展清洁活动。 门上还雕有龙、虎、钟馗的面具,挂在门上,以镇邪、消除疾病和灾难。

丘北白族的木雕面具,白语称“新梅渡”。 白族木雕面具种类繁多,用途各异。 生产没有时间限制。 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制作。 丘北白族的面具分为祭祀面具和避邪面具两种。 又可分为大众型口罩和自成一体型口罩。 流行面具用于重大节日,如白族传统节日“太平节”、“龙仙”、“太子诞庙会”等,最具代表性的流行面具是“太平节”中的“天王君雕像” 。 高6至8米,游览时需要数十人保护酒吧。 除了大神的雕像外,还有“打路鬼”、“红毛鬼”、“鹿神”、“杀神”等许多小神的面具。 自给式口罩大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一般是单身家庭用来辟邪的。 他们有各自的名字和怪异各异的形象,如“辟邪神”、“除恶神”、“避生神”、“邪镜王”、“保护神”、“鬼神”等。 《捉神》、《玉草树神》、《玉草童子》等。 雕刻线条粗犷、简洁、古朴、大方。

管鹏白族传统文化中的木雕面具白族

木雕面具造型多样,种类丰富,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地域色彩; 木雕面具突出了许多白族民间生活文化,与白族佛教信仰密切相关; 木雕面具反映了人们经历的风风雨雨。 佛教文化仍然保留着一定的文化内涵; 木雕面具传达了白族人民在特定时期的生活状况、价值观、道德观念等,表达了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木雕面具延续了数千年,赋予了白族人民辟邪的能力。 祈福吉祥、人畜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木雕面具的传承不仅止于传统,更涉及创新,创新与发展并举; 木雕面具积淀了白族宗教、民族、民俗、艺术等多种内涵,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理想,木雕面具是白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丘北白族传统木雕面具虽然已经传承了500多年,但在20世纪60年代“破四旧立四新”时期,白族木雕面具也被列为封建产物。迷信活动并受到禁忌。 白族木雕面具文化的传承活动存在断层。 木雕面具制作技艺的传承者们不再敢制作木雕面具,一系列与木雕面具相关的民俗活动也被终止。 改革开放后,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逐渐引起政府的重视。 民族宗教部门、文化旅游部门还多次选派专业人员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考察,不少民俗活动逐步恢复。

1976年,丘北县马者龙村的李少荣在王定超、张玉树和父亲李宝昌的指导下,开始学习木雕面具的制作工艺和木雕面具的相关文化知识,该村的木雕面具传承至今。艺术家。

管鹏白族传统文化中的木雕面具白族

雕刻人物面具需要一定的木工技巧和美术造型基础。 从绘画、到雕刻、打磨、着色,都需要有一定的艺术功底。 年轻人常常感到畏惧,不愿意继承; 有人认为木雕面具与封建迷信有关,不能产生很高的经济价值。 没有人愿意继承这种费时又费钱的手艺。 由于现代文化的传入,木雕面具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逐渐被人们遗忘,木雕面具的雕刻技艺迫切需要得到有效保护。

2003年以来,文化工作者收集、复制了白族木雕面具及相关音频、视频、图片、文字资料。 白族面具制作技艺被列入县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近年来,丘北县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再次对白族木雕面具进行了挖掘整理,进一步完善了子项目申报的相关工作,并逐步进行申报;

我们多次协助省、州、县级新闻媒体和专家学者对白族木雕面具文化进行深入采访和研究。 我们将白族木雕面具的文化内涵与白族文化、历史、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使白族木雕面具的传承和发展与地域旅游文化和经济发展相融合。 。 至此,传承人李少荣已经掌握了木雕面具的制作工艺和木雕面具的文化内涵。 其木雕面具80余件被文山州文化馆等地区收藏。 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文山电视台等媒体记者、专家学者采访。

管鹏白族传统文化中的木雕面具白族

从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来看,白族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保持着较为完整的连续性; 在民族文化交流方面,白族文化具有突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文化多样性得到充分体现。 同时,白族文化以和谐为核心,追求多种文化的交融共存。 这些特点体现了白族开放的文化精神和优秀的文化创造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白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更广阔的空间。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