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是指利用各种可雕琢的石材,创造出有一定空间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常用的石材有花岗岩、大理石、青石、砂岩等。石材坚硬、耐候,是大型纪念性雕塑的主要材料。
石雕的历史
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漫长的新旧石器时代,石器加工是岭南原始先民的谋生手段。 香港、澳门、珠海等地的珠江口发现了许多石刻。 它们以复杂的抽象图案为主,并采用凿刻手法。 珠海市南水镇高栏岛的石刻尤其巨大。 最大的有3米高。 长5米,铭文朴实,线条清晰。 从复杂的线条中还可以辨认出人物和船雕。
据考证,这里的石刻距今约公元前1000年,是青铜时代的作品。 南越王府遗址发现了多座方底八角形石栏杆,是中国建筑史上已知最早的石栏杆构件。 南越国御花园遗址,有石板冰裂铺就的石池、蜿蜒的石渠、巨大石板砌成的石室,以及种类繁多的石构件,这些都是秦、宋时期首次见到的。中国汉代遗址。
南越王赵眉墓是岭南迄今为止最大的石室墓。 墓内巨石重达2.6吨。 墓葬出土玉器244件(套),其中玉壁件71件、蓝宝石舞女圆雕2件、青花浮雕卷云纹玉角杯、丝织玉衣、玉带钩等。具有龙和虎的身体。 重重的龙凤环玉佩、壁上的兽首,都是精美的珍品,体现了当时玉器加工的高超工艺。 可见,南越国家已经掌握了切割、整形、钻孔、雕刻、抛光、修饰等技术和镶嵌技术。 南越王墓中还发现滑石炉、耳杯、猪、枕头、石砚、磨石等。 磨刀石、精磨石斧等,说明石雕也是一门受重视的手艺。
石雕的历史始于人类艺术的起源。 可以说,在人类迄今为止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中,没有一种艺术形式比石雕更古老,也没有一种艺术形式能比石雕更精湛、更受人们喜爱、永垂不朽。
石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两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 从此,石刻就一直流传至今。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石雕艺术的创作也不断更新和完善。 不同时期,石雕的种类、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审美追求、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都制约着石雕创作的发展和演变。 石雕的历史就是一部艺术的历史,是一部富有文化内涵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现实的人类历史。
先秦石刻
大约一万年前,原始祖先告别了采集狩猎经济,结束了漂泊生活,进入了定居的新石器时代。 人们开始从事以农牧业为主的聚居生活。 当原始人告别山林的采集狩猎环境,迁移到平原、河岸、丘陵时,昔日生动的狩猎艺术就不再出现。 人们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案往往是简洁、抽象、变形甚至几何形式化的动物图案。 因此,在新石器革命兴盛的地区,石刻已退居次要地位,甚至绝迹。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在一万年前就已经能够制作陶器,但直到七千、八千年左右才开始进入彩陶时代。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人发明的磨制石器的技术,已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使用。 山顶穴居人的石饰是经过抛光、穿孔而成的。 这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只有磨削技术的发明,石材才能成为人类无敌的雕刻材料。
裴力干、仰韶文化时期,中国冰川期结束,是非常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温暖气候时期。 定居的农民们,乐于接受命运,安居乐业,编织着和平的赞歌。 他们制作各种陶器,喜欢用抽象、简洁、概括的人脸、鱼纹以及各种几何图案进行装饰。 人们对形式美的认识得到了极大的拓展,造型艺术也拓展到了雕塑的各个领域。
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石雕,以裴李岗文化的石磨、磨棒为代表。 它由砂岩加工而成,外观设计成鞋底状的几何形状。 整齐大方,重心稳定。 其加工难度很大,需要锤击、切割、抛光、修整,涉及石雕加工的各项基本技术。 与同时期的各种地面石器相比,更有正式感。 它不仅是原始人生产劳动的忠实记录,而且体现了很高的审美价值。 这种体现劳动双重性的石器,常作为陪葬品放置在死者身边。 正是宗教的诉求促使艺术家创作出这尊罕见的石雕。
但在石器时代,由于陶塑易于成型,材料广泛,仍是雕塑的主流。 在铁器发明之前,石雕仍然是稀有的艺术品,所以我们的注意力必须转向石雕和岩画。
岩刻、岩画仍然是有条件的边疆地区原始艺术家的主要创作形式,并且经久不衰。 例如,阴山岩画中有许多新石器时代的作品。 银山岩画的表现风格影响深远、巨大。 事实上,我国北部和西北地区古代游牧民族创作的岩画大多是用石头雕刻而成的,其起源应追溯到阴山岩画。 此外,对狩猎和动物的描写始终是永恒的主题。 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图画文字、战国青铜器上的写实图案、秦人画像砖上的人物狩猎图等都是这种技法的延伸,但后者正日益变得越来越丰富。精确、形式化、有节奏。 可见,黑影技法的抽象概括和夸张特征最能体现中国古典艺术不强调形式相似、追求生动传神神韵的审美理想。
此外,中国古代石雕技艺的另一源头线雕也在新石器时代出现。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发现的石像,据信是新石器时代末期原始先民雕刻的。 这种线刻石雕形式在历代石雕创作中应用最为广泛。
新石器时代的石刻虽然出土的不多,但其风格却不简单,与石刻、岩画完全不同。 辽宁东沟后洼的几件滑石雕刻品,都是圆形的小人头像雕刻。 刀法显得粗犷笨拙,形象古朴生动,说明其是象征性作品。
虽然石雕人头的表现方式比较粗糙、抽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的雕刻技术低下。 例如大溪文化的浮雕人面,采用雕刻手法,其形象也具有无形的宗教力量。 显然,当时的雕刻家主要精力都集中在玉雕创作上。 因为我们在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看到了很多精美的玉雕和小石雕。
红山文化玉龙是不可多得的杰作。 它由硬度较高的岫岩玉制成。 这足以证明石雕技法应用于玉雕创作中。 众所周知,在古代雕刻中,玉石材质很难区分,专家对其分类标准也只有相对的意见。 但我们可以确认的一件事是,在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古代雕刻家对玉和石是一视同仁的。 因此,在红山文化和北阴阳营文化中,我们看到鱼形雕塑与五雕并存。 石挂件、雨花石装饰品。
另一方面,原始艺术家还广泛将自己的技艺运用到实用工具加工领域,制作石杵、石臼、磨盘和各种石制农具,还用它们雕刻石室式墓葬、石棺。 尤其是后者的出现,在中国古代石雕和建筑艺术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辽宁海城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石棚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巨石建筑是未经雕刻的天然巨石的简单组合,显得沉稳而有力。 它是原始巨石崇拜的产物,使人们超越了世界。 它曾流行于欧亚草原,后传至东亚大陆。 当没有国家、进入文明时代时,在边疆地区仍然可以找到它的遗迹。 辽宁海域的石棚形式,石板被雕刻成规则的几何形状。 人为的力量得到了加强,而自然的力量和宗教精神则明显被削弱了。 这应该被视为巨石建筑的终结。 这座石棚建筑被认为是一座坟墓。 在史前人们的心目中,巨石通常被认为是灵魂或神的居所,因此常常被用作界石、棺材或宗教崇拜的对象。
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石刻大致可分为几类。 第一类是传统石雕,包括传统典型的细石器和小装饰品; 第二类是地面实用工具,包括生活用品、器皿、生产工具、武器等; 第三类是具有宗教性质的偶像; 第四类是动物石雕、有生命感的石雕。 其中器物、动物石雕最能代表当时石雕造型的最高水平。 后来,我们在商代妇好墓中看到了众多真实动物和幻想神兽雕塑的存在。 这不能不归功于新石器时代热衷歌颂自然生命的石刻传统。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新石器时代先民创造的实用器皿中窥见几何造型的艺术语言之美。
事实证明,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品,如生产工具、武器等,都具有能引起人们视觉美感的点、线、轮廓。 在现代装饰形式中,它们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几何艺术语言体系。
没有规则,就不足以形成一个圆圈。 这是古人对形式美最本质的观察和体会。 因此,早期的中国象形文字都是由方形、圆形的线条与点、划组合而成的精美图形。 这种象形文字是语言与美学相结合的艺术创作。 事实上,它与原始石雕的几何形状有相同的渊源。
古代人类在创造日常用具的同时,创造了点、线、方、圆等几何图形。 当我们仔细浏览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石制品时,我们不禁惊叹我们的远古祖先怎么会这样。 造型技巧精湛。 铁凿工具虽然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但已经可以用最概括的点、线来反映物体的客观现实了。 这些器物的形状和线条是那么美丽,那么对称,那么精确。 古代先民充分认识到,最美丽的形式也是最方便实用的类型。
商代石刻
继二里头文化之后,是代表商代中期遗存的二里岗文化。 此时,石器的生产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时盛行各种陶瓷雕塑,但引人注目的石雕却很少见。 直到殷墟文化时期,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石雕艺术才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商代晚期著名的人物雕像有安阳侯家庄墓1004号石人九遗骸、殷墟妇好墓376号石人遗骸等。 这些人物刻画细致,服装、发型清晰可辨。 它们是古代雕塑家对社会生活的直接表现,为后人留下了观察和模仿的典范。
商代社会盛行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动物也是当时人们崇拜的神。 因此,石雕艺术家特别擅长表现各种动物世界。 大型动物石雕多产于王都安阳殷。 侯家庄出土的石鸭造型厚重,全身刻纹。 是一种不拘泥于原形的再创造。 锋利的喙和突出的眼睛,衬托出猛禽的本质特征和凶猛个性。 所有其他细节均已省略。 下脚具有不同的厚度,以保持平衡并避免单调。 其身上的羽毛和翅膀均采用线雕表现,这种将图案装饰融入到圆形雕塑造型中的方法,是商代雕塑与史前雕塑的区别所在。 雕刻创造了自己风格的鲜明特征。
唐代石刻
唐代的雕塑是中国雕塑史上的最高峰,至今仍分为陵墓石雕和佛教石雕两大类。
唐代佛教造像仍以石窟造像为主。 此外,还保存有一些来自朴素佛寺的彩塑和小佛像。 唐代造像以奉贤寺造像为代表。 造型雄伟、丰满、圆润,有力地体现了唐代风格的特点。 敦煌彩塑是敦煌彩塑的主体和精华。 它们数量多、内容丰富、艺术水平高。 其水平是历代雕像无法比拟的。 唐代的造像已成为独立的圆雕,多为群像,中间坐佛,两侧为弟子菩萨。 天王与强者遥相呼应。 雕像几乎与真人大小相同,让人感觉正在与佛陀面对面交流,平易近人。
还有天龙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等唐代石窟。 造像丰腴、雍容华贵,展现出唐代佛教艺术的世俗气息。
平原地区唐代佛寺彩塑甚少。 山西五台山南山寺有佛光寺的彩塑,与敦煌唐代彩塑的风格几乎相同。 小型佛像仍以石雕和铜雕为主。 艺术风格与石窟造像一致。 都表现出唐代雍容大方的风格,其中石雕的艺术水平非常高。
唐代墓葬雕塑仍分为陵前造像和墓内小型陶塑两大类。 陵前大型造像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唐代皇帝陵墓附近。 陵前神道两侧,有高大的石人、石马,相互呼应,蔚为壮观。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咸陵石刻、昭陵石刻、乾陵石刻、顺陵石刻等。
唐代雕塑融合了中外、南北的特点,达到了成熟的顶峰,为后世雕塑艺术树立了辉煌的典范。
明清建筑石刻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从动乱、恢复、繁荣到崩溃的最后一个周期。 当时的建筑艺术仍然沿着古典艺术分析的传统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史的最后篇章。 一个顶峰。
明代的宫殿、园林、陵墓规模都非常庞大,其中的建筑石刻艺术也取得了许多创新成就。 庆安宫园林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超过了明代。
石雕表自古就有,但明代天安门广场的白石表却有自己的特色和时代的艺术成就。 它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建筑装饰,采用多种雕刻手法塑造而成。 华表柱上的主体龙纹为浅浮雕,隐于地面绘制出弯曲的龙形,中间夹有云纹,使华表富丽堂皇。 庄重者,其柱顶饰有彩色镂空云彩,莲瓣石盘上饰有圆形狮子雕塑。 其下还有一座华丽的八角形底座,四周有雕刻精美的龙纹栏杆和雕刻狮子的柱子。 从华表的整体造型来看,是在传统形式基础上的升华。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华表本质上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完美象征。
事实上,故宫正殿的台基、阶梯栏杆、走道、中庭、石桥等都是各种石雕艺术形式的有机组合。 这些石刻是乾隆二十五年下令凿除明代原有纹饰后重新雕刻的。 但从石栏杆上现存的装饰图案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明清紫禁城内的石雕仍然继承了宋元以来的装饰图案和技法。 纵观明清两代的宫殿园林,建筑石雕的大量运用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 它们雄辩地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世界上最好、最伟大的建筑与装饰石材构件密不可分。 在清代皇家园林中,圆明园是一座大园林,被誉为“万园之园”。 不幸的是,它于1860年被入侵的八国联军烧毁。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园林遗址中残存的石刻和建筑遗存中窥见这种从古至今无与伦比的园林建筑艺术的一些特色。
明清建筑中广泛运用石雕艺术形式的例子不胜枚举。 例如,北京著名的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年的场所。 底座、白石圆坛、主楼下的石构件均饰有精美的雕刻。 它们都是在帝国政府的控制下为适应封建统治和奢侈生活等各种需要而创建的。 这一点在陵墓建筑上也体现得非常突出。 如今,安徽凤阳皇陵、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遵化清东陵、河北,以及河北易县清西陵。
四川天韵阁拍卖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8月18日,注册资金5000万。 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国家文物局首批批准拍卖二、三级文物及文物的大型综合性拍卖公司。是全国高级人民法院和成都市高级人民法院首批推荐的拍卖机构之一。
天云阁拍卖公司是四川省最大的拍卖公司之一。 主要从事古玩、古玩的拍卖活动。 旨在通过拍卖活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高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为海内外收藏家和吉松物尽其用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文化交流空间。
近年来,天韵阁公司坚持“依法经营、信誉至上”的原则,凭借强大的人才优势、严谨的鉴定态度、精湛的拍卖品质、畅通的客户网络。 迄今为止,天韵阁已举办数十场大中型艺术品拍卖会,拍卖拍品总数超过10万件。 拍卖品包括中国书画、油画雕塑、陶瓷玉雕、金铜佛像、木制家具、紫砂艺术品、钱币邮票等,成交总额突破88亿元,成交额出品率达70%以上,其中优秀文物、艺术品占30%以上,国家认定的二、三类文物、艺术珍品约占10%。
随着国内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和多元化需求,天韵馆不断创新开拓分门别类展览,率先推出书法、书房、玉器、钱币、金铜佛像、当代工艺品等高品类展览。专业产品。 拍品对于提炼审美视野、引导特殊收藏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天韵馆向全球拓展收藏渠道,建立了享有盛誉的国际艺术品交易平台,推动海外文物大批量回流。 迄今为止,已成功为海外藏家举办专场拍卖会30多场,品类广泛,覆盖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等地。
天韵阁公司在专注提升中国艺术品价值的同时,也积极承担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致力于中华文化传承、扶贫济困等公益事业。 曾多次参加慈善拍卖及各类公益活动。 我们一直把“传承文化、创新沟通、回报社会”作为我们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