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居全国四大名砚之首。 历来与宣纸、胡笔、徽墨并称为“书房四宝”,在国内美术界享有盛誉。 因产于肇庆西江陵阳峡虎克山端溪一带,故称“端砚”,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
▲端砚(来源:星月创意)
端砚自古以来就非常名贵。 如今,由于几个名坑的砚材枯竭,砚资源越来越少。
端砚名于唐,盛于宋,名于明清,衰于清末民初,复兴于当代。 端砚始于唐初,以实用为主,造型古朴。 主要形状为簸箕形和方形。 砚足呈现由三足改为多足的趋势,以适应当时席地而坐的习惯。 到了唐代中叶,砚台上刻有各种花纹图案,开始在实用性的基础上提升观赏价值,从实用产品向实用工艺品转变。
到了宋代,端砚已实用价值与欣赏价值并重。 端砚开始成为文人墨客鉴赏、馈赠、收藏的佳品。 出版了许多相关专着,如欧阳修的《砚谱》、米芾的《砚史》、叶曰的《端溪砚谱》等。
明代时期,端砚的制作工艺借用了天工之技。 款式规整厚重,纹饰更加丰富精致。 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等象征题材屡见不鲜,形成了砚刻潮流。 此时,由于端砚已开采多年,日趋稀缺,鉴赏、收藏端砚的风俗也越来越盛行。
▲端砚(来源:星月创意)
清初端砚达到空前繁荣。 他们在继承前代作品风格和风格的同时,又受到石雕、银铸、木雕等的影响,在砚材、造型、雕刻技法、纹饰评价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 当时涌现出苏州顾二娘、江南王秀君、黄宗彦等制砚能手,以及季昀、高凤翰、朱彝尊等一批著名端砚收藏家。
嘉庆、道光以后,端砚逐渐丧失实用价值,沦为单纯的文化玩具,导致制砚艺术家形成以工取胜的观念,艺术上难以突破; 一些著名矿坑因塌方停止开采,石料来源受到限制; 清末民初,由于战乱不断,内忧外患,许多制砚艺人流散或转行,端砚开始衰落。
▲端砚(来源:匠心演绎)
20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组织分散的制砚艺人回归队伍,停产的马子坑、老坑、坑仔岩等地的开采逐渐恢复,端砚制作工艺逐渐恢复。
▲段岩(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端砚产于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部的北岭。 尤以老坑、马子坑、坑仔岩的砚台为佳。
砚台多呈青紫色、猪肝色或天蓝色。 凤眼、鹦鹉眼者为上品,翠眼者最为稀有。 无论是老坑砚、马子坑砚还是松坑砚,细者常伴有冰纹、胭脂晕、马尾纹、金线纹,或单一纹,或两者的组合。 成为一幅瑰丽多彩的画卷。 宋代著名诗人张九成有诗赞道:“端溪古砚惊世间,紫花半夜吐虹色。”
▲清代天庆老坑(来源:一间斋的文学生活)
端砚特点
端砚石质特别年轻、纯净、细腻、润泽、坚实、紧密。 端砚研磨时墨水不会停滞,墨水释放得很快,不会干得太快。 墨细而无声,储存的水不会流失,墨也不会受到丝毫损坏。 即使在严冬,若用手按压砚台中心,砚台中心也会呈青色、墨绿色,水久不干。 古人有“呼吸墨磨墨”之说。
传统端砚非常注重款式的设计,根据砚形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雕刻题材和装饰图案。 这些题材和图案非常丰富,既有传统常用的题材和图案,也有体现岭南地方特色的题材和图案。 那些使用荷花、剑花等当地花卉以及香蕉、荔枝等当地水果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粤”味,充满岭南特色。
▲段砚局部(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端砚制作工具
采石工具:由于采石环境的原因,古代砚坑高约80厘米,采石工人只能蹲着、坐着或躺着采石。 主要采石工具有:不同粗细的锋利铁凿、铁笔、锤子、风凿、灯具等。
雕刻工具:根据砚石的硬度、雕刻技艺和题材而制作。 主要雕刻工具有:锤子、凿子、凿卡、木钻、锯子、皂石、功夫桌等。20世纪70年代之前,工具多为采石工人或砚匠自制,后来才转为专业化生产。
▲雕刻工具(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端砚生产工艺
端砚的制作工艺复杂,工序较多。 主要包括采石、尺寸测量、制作原材料、雕刻、抛光、配盒等。
▲段岩(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采石:端溪石不抗震,采石主要靠人工进行。 采石场工人根据石脉的方向,深挖,在接缝处挖掘。 这对采石技术要求较高,开采难度大。 有句话说:“一斤石头抵千金”。
次元料:即把开采出来的砚石进行筛选、分级,去除废料。 要求砚会看石、选石、根据石的形状制作各种形式的砚台。
制砚:端砚的品质以磨塘的砚台来评价。 制作濮时,应将砚台最好的部分留作磨堂。 “砚的构成以石为基础,技法以材质为基础”。 它融文学于一体,砚台的形式是根据历史、绘画、金石、金石的特点来构思和设计的。
▲兆普(图片来源:星月创意)
雕刻:前几道工序考验石匠、砚工“看石”的能力,而雕刻则充分考验砚工的选题、立意、构图、造型和雕刻技术。 天然质朴的砚台能否转化为精美的工艺品? 雕刻工艺尤为重要。 雕刻的刀法和技法取决于题材和砚台的形状、风格。 以深刀雕为主,浅刀雕、精雕为辅,表现刚健豪放的风格; 多采用浅刀刻、线雕、精雕来表现细腻、精妙。 的风格.
▲雕刻(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盒子:端砚已雕好。 从装饰性和实用性方面来说,配备了珍贵的木盒,使端砚显得更加古朴、端庄、珍贵。
▲附包装盒(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打磨:雕完端砚后,先用油石和细河砂粗磨,去除凿子和刀路; 然后用滑石粉和细砂纸,最好是1000目水磨砂纸,反复打磨,直到砚台摸起来光滑为止。 最后一步是“墨浸石”,一两天后墨就褪色了。
▲打磨(来源:匠心解读)
端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人文价值。 广东省肇庆市生产的端砚不仅保持了传统工艺的传统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而且在造型、构图、题材、构思上都有新的突破。 它创造了超越端砚实用性的新意境。
2006年5月20日,端砚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VIII-75。
端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程文,男,汉族,1950年出生,广东肇庆人。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端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肇庆砚台名匠。 现任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 肇庆端砚协会副会长; 段砚鉴定专家; 著名砚师、高级工艺美术师。
▲工匠程文(来源:山河砚社)
程氏端砚的制作已传承十五代。 程文是程氏端砚的第十三代。 自幼师从一代宗师程思门。
▲师傅正在制作端砚(来源: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
1982年起先后在肇庆端砚厂、滨日端砚厂、肇庆地区工艺美术公司任教。 1983年至1994年历任肇庆端砚研究所所长、肇庆端砚厂厂长、副书记。
1987年至1990年,他三次赴香港、日本等地进行端砚市场考察和技术交流。 在四十多年的制砚生涯中,他不断为端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培养了数百名端砚行业的精英接班人。
▲工匠程文的作品《古凤砚》(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从事端砚制作近50年。 他在继承师傅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大胆创新,多方面发展,全面领悟传统风格,打破了前人只注重一方面的局面,成为一位多才多艺的砚师。 专家。 程文热衷于砚台制作。 他经常根据砚台的形状和材质进行创作。 他的大胆,雕刻小方砚,也更能凸显他的大气派。
▲程文大师与刘克当大师联合制作的《九龙御天砚》(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品有花鸟鱼虫、龙凤龟蛇、亭台楼阁、山水人物、仿石雕等,刀法流畅,基本功扎实。 代表作品有:《朝阳东起波涛》、《晨光》、《端州古县图》等。
▲程文作品《开山》(来源:山河砚社)
2000年至今,程文的方砚多次获得国家级特金奖、国家级金奖。 深受砚坛人士的认可和赞赏,深受收藏家的青睐。 他还写下了自己制作砚台的经验以及如何鉴赏端砚的论文,提供给广大端砚爱好者和学习者。
▲工匠程文获得的荣誉(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如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机械生产冲击着手工端砚的生产。 传统记忆的传承,导致工匠后继无人。 只有认真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有效保护和延续传统端砚制作技艺。
视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