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雕刻资讯

新加坡顶级艺术家为新加坡人营造充满艺术气息公共空间

【环球时报驻新加坡特约记者 李嘉善】公共雕塑让城市变得人性化。 他们沉默寡言,但却能给这座城市留下印象。 在高度国际化的新加坡,你不用去博物馆或美术馆就可以欣赏到世界各地的艺术作品。 都是顶级艺术家的作品,可以免费参观。 正是这些个体的艺术作品为新加坡人创造了一个艺术的公共空间。

新加坡顶级艺术家为新加坡人营造充满艺术气息公共空间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外的辣椒雕塑。

在这个小城邦里,有好几个地方展示着草间弥生的作品。 在繁华的乌节路上,中心城的11楼有一个安静的屋顶花园。 草间弥生饰演的圆点女孩在奇怪的郁金香和小狗之间不知所措。 颜色绚丽而明亮,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可能不会注意到。 感受喜悦。 作者写道:“在这个充满耀眼的死亡和疾病的地球上,我在心碎和泪水中度过了一生。我一直在寻找郁金香的甜蜜,呼唤着爱犬和无数女孩从出生起吟诵的歌曲。”

自 1946 年起,南瓜就出现在草间弥生的作品中,至今仍是艺术家的灵感源泉。 她以不同的形式创作了不同形状的南瓜,并认为南瓜是幽默的化身,给人温暖,甚至富有人情味。 在新加坡美年大厦的大堂里可以看到草间弥生的南瓜。

Parkview Plaza位于武吉士附近,就像一个露天博物馆。 已故老板黄建华是著名的房地产开发商和艺术品收藏家。 他是西班牙以外最大的达利作品私人收藏家。 他在侨福广场展出了许多达利的作品。 他曾一口气购买了42幅大理作品。 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刚刚起步,黄建华收藏了中国当代艺术“F4”张晓刚、方力钧、王广义、岳敏君的作品。 现在悬挂在侨福广场的画作是王广义的《大批判:可口可乐》。

您还可以在侨福广场的庭院参观哥伦比亚艺术家波特罗的雕塑。 他作品中的有生命和无生命的雕塑都肥硕圆润,充满生机。 艺术家曾说过:“我画的不是胖子,而是想通过现实题材来表达体积带来的美感和可塑性。艺术是变形的、夸张的,与胖子无关。”

新加坡人对博特罗的作品并不陌生。 位于新加坡河畔大华银行门前的那只大肥鸟(实际上是一只鸽子)就是波特罗的杰作。 我曾经在波特罗家乡麦德林的圣安东尼奥广场看到过它。 还有一种类似的胖鸟,名叫“和平”。 1995年,原址的那只肥鸟被极端分子炸成了碎片。博特罗后来又重新制作了同样的“肥鸟”,作为对极端分子的回击。 他坚持将严重受损的雕像保留在广场上,作为暴力的证据。 Botero的作品在新加坡的很多角落都可以找到,比如瑞吉酒店、OUE Downtown 2等地。

在城市中漫步,不要错过河边难得一见的新加坡猫和上镜的“第一代”雕像。 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讲述了新加坡发生的故事。 中国银行外面也有两家。 这尊颇具卡通风格的石狮子是早年活跃在当地的意大利艺术家鲁道夫·诺利的作品。 外国人诠释的中国风摆脱传统包袱,另辟蹊径。

除了商业建筑外,公园也是非常适合展示大型公共艺术的舞台。 在福康宁山的一角,有一座东南亚雕塑公园。 平时很少有人走过,似乎也很少有人提起,所以显得比较平静。 似乎你能听到这些雕塑的呼吸或叹息。 滨海湾公园也是观赏公共雕塑的好地方。 巨大的婴儿与其背后城市的疯狂发展形成鲜明对比。

在中峇鲁,一个被忽视的社区公园里有一项被忽视的工作。 或许你还可以在女孩裙子的褶皱中看到一些熟悉的细节。 这个名为《舞女》的水泥雕塑是林朗欣的作品,他比较出名的作品是新加坡地标鱼尾狮。 这个女孩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就一直在这里跳舞。 当时,一些居民认为这件作品太抽象,更像是一只即将起飞的天鹅。

位于东部樟宜,海水与河流交汇处,矗立着当地艺术家林绪义创作的大型青铜雕塑《岛屿编年史》,高2.6米,重1.8吨。 它最初在新加坡美术馆前展出,现在移至樟宜海滩公园。 ,拥有更广阔的舞台。 很多人喜欢在雕像前拍照,增强了公众与公共工程的互动。 在一些不起眼的小公园里,你甚至还能发现奇妙的发现。 NUS大学城里有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公园,还有两段柏林墙。 就像艺术品一样,它也能启发人们。 思考,它的站立和跌倒都有其象征意义。

在不断改造和拆除的城市中,公共艺术也面临着不断迁移和迁移的命运。 那天我无意中发现了Winsland House II的“爱”雕塑,我欣喜若狂。 这座1993年放置在Park Mall一角的蓝绿色雕塑,是当时的网红打卡地。 更是在情人节那天受到当地情侣的欢迎,他们用“爱”来见证“爱情”。

“爱”也可以算是我们对公共艺术最早的启蒙。 它是由美国著名艺术家罗伯特·印第安纳创作的。 它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出现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圣诞贺卡上。 如今它已成为波普艺术的代表。 作品将L、O、V、E四个英文字母以独特的方式排列,代表爱情的多种可能性。 “爱”看似如此简单的一个词,却有着最复杂、最深刻的含义。

新加坡全年举办各种艺术节,邀请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本地艺术家参加活动。 从小就沉浸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新加坡人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品味。 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和商业机构的赞助,公共艺术的水平一直保持在高水平。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