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摩崖造像的总称。 始刻于唐初,历唐末、五朝、北宋,盛于南宋,一直延续至明清。 石刻题材以佛教为主,现存造像5万余尊。 ,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 199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敦煌之后中国第二个石窟型世界文化遗产。
近年来,大足区立足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挖掘和诠释大足石刻的文化内涵,推动慈善、善良、孝顺、孝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石雕文化蕴含的正义和诚信,有利于文物的保护和利用。 真的活过来了。
打磨乡村艺术明珠
大足保定镇佛岩山的悬崖下隐藏着一座寺庙。 寺内供奉着南宋雕刻的华严三圣像。 三尊半身佛像雕刻精美,庄严肃穆。 49岁的罗凯红是石刻的守夜人。 他几乎每天晚上都住在石刻旁边的一间小屋里。 罗凯红一家30多年来一直义务守护石刻。 三年前父亲去世后,他接替了父亲的职责。
“以前,老寺庙的屋顶瓦片破损,雨水到处漏水,木柱腐烂,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几年前,政府对寺庙进行了整修,并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和灭火器。 “寺庙,现在的保护比以前好多了,甚至更好。”罗凯红说。
多年来,大足实施了宝顶山千手观音抢救保护工程等20余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先后建成了大足石刻文物保护中心、大足石刻文物保护中心、大足石刻安全技术防范中心、大足石刻监测预警中心。 ,全面提升石窟寺保护能力。
文化保护志愿者检查佛岩摩崖造像。 王全超 摄
同时,大足乡村还散布着许多中小型石窟。 有的石窟造像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经受风吹日晒。 岩体龟裂松动、渗水、绘画剥落、风化侵蚀,危及造像本身。 安全。 2021年7月,大足区启动大足石刻中小型石窟保护设施建设工程,力争3年内全面完成大足区68个中小型石窟整治工作。
大足石刻研究所所长姜斯伟表示,在通过保护延长石刻文物寿命的基础上,乡村文物也应该进一步融入人们的生活。 目前,大足区正准备将部分中小石窟纳入乡村旅游点,培训一批村民讲解员,新建步行道、公厕、庭院水坝,增设休闲桌椅,完善防护标志和解说牌。等,并为当地居民开展文化活动。 提供一个让石窟寺周边村民感受到真正幸福感的场所。
罗凯红说:“希望有更多的游客来到村里看石刻,聆听村民陪伴和保护文物的故事。”
数字技术让千年石雕焕发新活力
今年国庆假期,大足石刻景区游客中心的8K全球幕电影《大足石刻》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身临其境的视听感受和石雕的细致呈现令观众震撼。 自去年7月首映以来,已接待观众超过7万人次。
球幕电影是利用数字技术激活和利用大足石刻的一次新尝试。 “除了多角度、全景式的体验外,影片还生动地呈现了一些隐藏在山中、游客很难看到的石窟造像,以及一些被时间侵蚀的石刻。”姜四伟说。 大部分素材来源于大足石刻文物的数字化修复结果。 这些成果都是基于遥感测绘、计算机图形学等新兴技术的文物高精度三维修复。 借助数字修复的力量,无数精美的雕像可以用电影的语言“再生”,甚至比在石雕现场看到的实际文物还要清晰、完整。
近年来,大足区充分利用综合媒体平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场景还原等科技手段,构建大足石刻传播矩阵,建设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推动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的建设。 “云游·大足石刻”数字文化旅游项目实施成效显着; 开发大足石刻文创产品和数字藏品,形成线上旅游和线下体验的“双生”格局。 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空间、多媒体的展示方式,提高遗产展示和利用的体验性、参与性和趣味性,让大足石刻活起来。
讲好传统文化故事
“猫想吃老鼠,却得不到食物;老鼠想逃走,却无法生存。文官武将在为官时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就会像猫和老鼠一样,陷入困境。”一个两难的选择。” 11月初,来自重庆的120多名新入职公务员在大足石刻接受了专题培训班。 在宝顶山六道轮回像下,党校的老师正在给同学们讲解这尊石雕所蕴含的诚信理念。
专家参观大足石刻文物医院。 黄伟 摄
近年来,大足区充分发挥石刻在社会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功能,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 ”大足区纪委书记吴宗发说:“要加强文化和干部作风建设,教育引导干部加强政治道德修养,夯实政治基础。”
大足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郭连生介绍,大足石刻诚信教育基地现已成为重庆市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已为240余班提供现场教学。及干部1万余人。
为解决传统文化进校园过程中存在的文化与教育融合难度大、课程设计效率低、教学方式枯燥僵化、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大足区创新运用数字技术去年年底起开展“大足石刻文化进校园”项目。 通过“聚魂”、“注入魂”、“铸魂”,努力向儿童青少年讲述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
“聚魂”就是挖掘综合文化教育价值,丰富“思政大课”课程资源库; “注入灵魂”,就是提倡“生活化学习”,把文化人运用到现实生活场景中; “铸魂”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目前,大足区已开展近4000场课程思想政治实践活动,育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半月谈记者:韩震、周文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