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石窟寺保护论坛
千手观音
国内外专家学者参观大足石刻
重庆石窟寺石刻史料收集整理
小佛丸进行身体修复
华严三圣
8月19日至21日,首届国际石窟寺保护论坛在大足区举行。 数百位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石窟寺保护”,旨在以国际视野汇聚各方力量。 方志辉助力石窟寺保护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形成了知名的石窟寺保护国际交流合作品牌,为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石窟寺保护利用之路做出了贡献。
这是一场关于全球石窟寺保护的交流会。 此次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尼泊尔、挪威、英国等国家的百余位石窟寺管理者、研究人员和保护从业者。 54位中外专家在会上发言。
这是保护中国石窟寺智慧的体现。 从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保护修复案例,到龙门石窟等世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再到数字化应用成效研究,越来越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特色解决方案将为全球石窟寺的保护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共鸣。 无论是中国的大足石刻,还是阿富汗的巴米扬遗址,所有的世界文化遗产都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 它们是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学习的见证者和纽带,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大足历来高度重视石窟寺的保护,‘精美石刻会说话’是这座城市最耀眼的文化名片。通过举办这次国际论坛,可以让更多的外国专家走进大足石刻,了解中国在石刻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同时,我们将搭建一个知识共享和交流的国际舞台,用国内外专家的智慧碰撞,推动全球石窟寺保护迈上新台阶,保护石窟寺。他们进入下一个千年。” 大足区相关负责人说。
为什么选择大足? 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座丰碑
8月19日,参加首届国际石窟寺保护论坛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就大足石刻保护利用情况进行了现场考察。
大足石刻是大足区所有石刻的总称。 截至目前,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刻75处,造像5万余尊。 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的石刻最具特色。 造像始建于初唐,历唐末五朝,盛于宋代,一直延续千余年,直至明清。 它们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大足石刻不同于北朝、隋唐的造像,它更加世俗化,它的核心是宋代的写实风格,正是因为这种写实,它才能穿越万千。”被我们普通大众所理解,并受到雕像的启发。它能与现代人的灵魂和审美产生共鸣。” 北京大学教授孙华在考察中感叹道。
据介绍,大足石刻植根于儒、释、道三教思想的沃土。 在吸收、熔炼早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开辟了石窟艺术的新天地。 还展示了唐宋以来中国石窟艺术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日常生活化特征。 它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 。 1999年,大足石刻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从千年不为人知,到成为世界知名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研究院为大足石刻的重生做出了贡献,也见证了大足石刻的重生。
近年来,大足石刻研究所扎实推进大足学学科建设,推动文物考古研究迈上新台阶,编撰出版了《大足石刻全集》,启动了《大足石刻》编撰工作。主持完成《巴蜀石窟全集》、牵头承担《重庆地区石窟寺石刻》、《历史碑刻资料抢救性征集整理研究》等多项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推出了多项具有行业示范性和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在中国石窟寺保护考古领域处于学术前沿。
搭建数百位国内外专家学者智慧碰撞的国际化平台
走近大足石千手观音像,金色的观世音主像盘膝坐在莲花宝座上,万千手臂相继展开,手掌如花绽放,呈现出各种姿态……
眼前雄伟的千手观音像,多年来饱受风雨侵蚀。 “历时八年完成千手观音像抢救保护工程,开创了我国大型鎏金彩绘不可移动石刻文物修复之先河。” 大足石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
石窟寺是世界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不朽杰作。 它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载体和伟大见证。 保护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气候变化使石窟寺面临传统和新风险的双重威胁。
“在潮湿的环境中,石雕画除了受到温度、光线等常规环境因素的影响外,还会面临环境湿度、降水量变化等带来的侵蚀和破坏,从而影响石雕画的制作材料或结构。绘画本身并引起变化。 引发疾病。”大足石刻研究所研究馆员陈慧丽说。
近年来,国内外同行在石窟寺保护领域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在保护理念创新、石窟灾害治理、技术与材料研发、监测监测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预警体系建设、价值解读与展示。 效力。
本次会议议程包括主旨报告和《气候变化下石窟寺保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石窟寺科技保护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进展》、《石窟寺考古与多元价值挖掘》 《石窟寺》、《石窟寺监测与研究》《风险管理》4场专题报告,共收到来自近10个国家学者的演讲摘要56篇,涵盖石窟及中小型石窟的保护和管理经验世界遗产地、气候变化下石窟保护的研究策略和思路、石窟寺的价值认知和发展。 考古学、石窟勘探与监测新技术新方法、石窟退化基础研究新思路新方法等诸多方面。
“可以说,以世界遗产为代表的石窟安全和环保的提升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石窟保护的理念也更加完善,这也为石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发展方向。分布广泛的中小型石窟。”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莉说。
与世界对话唱响“精美石雕会说话”
8月19日,大足石刻研究院与巴基斯坦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考古博物馆部签署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谅解备忘录。 未来,双方将在文物保护、利用和管理方面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与交流。
“中国石窟寺是世界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不朽杰作。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寺的典型代表之一。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川渝石窟寺具有突出的中国特色。”并展现中华文明的延续、创新、团结、包容、和平等特色。”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致辞中指出。
近年来,大足区充分发挥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全区坚持平衡“本土化”和“国际化”,推出“精美石刻会说话”的大足形象口号,加快构建“日月辉映、文旅融合”的整体发展格局“星光璀璨”将加快建设具有国际风格、中国风味、巴蜀魅力、大足风格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为进一步加快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世界知名文化殿堂,大足石刻研究院与重庆市国际传播中心联合推出大足石刻系列微视频,并已发布通过美通社、雅虎、央视等近600家国内网站。 面向全球发布的国外媒体平台。 其中,累计上线海外媒体平台543个,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瑞士等,海外媒体平台覆盖人口3亿。
今年上半年,大足区接待国内外游客1966.6万人次,同比增长21.39%; 旅游总收入107.1亿元,同比增长31.44%; 全区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实际完成投资36亿元; 规模以上文化旅游企业达到37家。
友情链接>>>
气候变化背景下大足石窟寺保护宣言
2023年8月19日至21日,来自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尼泊尔、挪威、英国等国家的百余位石窟寺管理者、研究人员和保护从业者齐聚中国重庆大足,参加“石窟寺展”“寺庙保护国际论坛”聚焦“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石窟寺保护”,开展了建设性的、广泛的讨论。
我们充分认识到石窟寺是世界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不朽杰作,是多种文化交融的独特载体和伟大见证。 保护这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同行在石窟寺保护领域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在保护理念创新、洞穴灾害治理、技术与材料研发、监测预警系统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构建、价值解读与展示。
我们尤其关注气候变化使石窟寺面临传统风险和新风险的叠加。 系统性、持续性威胁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威胁增多。 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应对。
基于此,我们对石窟的保护目标和发展愿景达成以下共识:
1、重申国际化理念。 遵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和《巴黎协定》(2015年)确立的目标和原则,赞赏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中心(ICCROM)等国际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了主导贡献。 我们呼吁多学科交叉融合,深化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倡导集石窟寺价值解读、监测预警、环境治理、灾害治理、保护修复于一体的石窟寺综合保护理念。
2、做好防护措施。 积极制定保护规划,有序实施保护工程,加强石窟寺监测预警,提高石窟寺智能化管理水平,探索预防性保护,预防和阻断病害发展,最大限度减少和消除影响防范极端气候条件对石窟寺造成的灾难性破坏,增强石窟寺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有效保护石窟寺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 更加注重对中小型石窟的系统保护。
3、加强科学研究。 积极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石窟寺保护基础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深化跨学科合作,抓紧有针对性、专业化解决石窟寺不稳定、水害、侵蚀、扩大适用新技术推广试用范围,加强气候变化条件下石窟寺预控技术储备; 关注石窟寺考古与数字技术在文物信息保存与价值解读、石窟寺遗产展示创新、石窟寺遗址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应用。 作用和潜力,重点抓好石窟寺数字信息的规范提取,强化数字遗产信息对保护修复的支撑,尽力保留更多的遗产信息。
4、加强风险防控。 倡导石窟寺安全风险精准监测和防范,注重长期多领域耦合监测数据挖掘,提高石窟寺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有效管控气候条件下石窟寺潜在风险为石窟寺保护工程的实施和延缓石窟寺潜在风险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5.促进可持续发展。 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石窟寺保护利用和多渠道社会资本投入,鼓励和试行遗产地社区参与石窟寺遗产日常管理的机制和制度,促进石窟寺保护利用成果造福当地社区,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本次论坛确立的目标和愿景,我们呼吁:
建立稳定的交流合作机制,定期开展石窟寺保护学术交流和研讨会,加强国际(地区)合作研究; 建立专门的专业咨询机构,落实《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方案》,协调石窟寺遗产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宜; 制定系统的教育培训交流计划,促进石窟寺保护人才培养和遗产地抗灾能力建设; 探讨建立专门的保护研究与交流机构的可行性,推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石窟灾害治理、技术与材料研发、监测预警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共享、推广和试用。作为系统构建、价值挖掘和保存; 推动石窟寺遗产全球历史图像数据库建设,为石窟寺文化传播和艺术欣赏打造更多维度场景。
我们期待各方持续关注本次论坛相关问题,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各方智慧,共同助力石窟寺保护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引领石窟寺保护领域的发展。石窟寺的稳定和长期保护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