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雕刻资讯

王中:公共艺术是美化空间的“好看”作品

公共艺术越来越多地参与城市生活。 这也引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公共艺术? 美化空间是一件“好看”的作品吗? 是为了提升城市形象而做的“命题作文”吗?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院长王忠认为,对公共艺术的内涵和作用认识浅薄,阻碍了其巨大能量的发挥过程。

多年来,王忠在中国多个城市策划并主持了公共艺术项目。 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他以艺术的名义推动和见证城市魅力的创造……

从雕塑到社区文化节

上观新闻:几十年前,中国人普遍不知道“公共艺术”这个概念。 现在说到公共艺术,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高大上”的概念。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历史上的人们是如何理解公共艺术的?

王忠:理解公共艺术主要有两条线索。 首先是从艺术本身的发展来看。 古典主义时期,艺术为宫廷和贵族服务。 后来,艺术逐渐降低了“飞行高度”,走向了大众,影响了更多的人。 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艺术家开始以“公共”的概念为对象,提出或回答有关“公共”的问题。

二是从公共艺术的发展路径来看。 欧美国家强调公共艺术的公益性,或者说文化公益性,将其作为一种文化政策来推动。 公共艺术已从附属于建筑物的作品转变为美化、装点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并逐步进步到影响城市形象、创造更多价值的层面。 所需的资本投资通常由国家或地方法规确定。 保护。

1959年,费城成为第一个为公共艺术明确立法的城市。 到了20世纪70年代,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出台了公共艺术法规,这是社会发展“被迫”的措施。 那时,越来越多的人住在郊区,下班后赶出城市,周末在郊区的大型购物中心消费和住宿。 市中心变得越来越冷清,渐渐失去了活力。 城市管理者将希望寄托在艺术上,希望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地域空间,增强整体的精神活力。 此后,全球已有不少城市进行了公共艺术引导的城市更新,比如巴塞罗那就进行了“针灸疗法”,逐步更新了400多个以艺术为引导的区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王中:公共艺术是美化空间的“好看”作品

广告世界著名雕塑图片

X

新华社巴塞罗那图

上观新闻:为什么这些城市相信公共艺术的力量?

王忠:公共艺术与人有关,与未知的可能性有关。 不一定要采取重大举措才能带来改变。 有时,一个小想法就足够了。

西雅图曾向世界各地征集公共艺术提案,收到了很多提案。 其中,一项盘活现有本土IP“瑞秋猪”的提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瑞秋猪”在西雅图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此前就有雕塑家为它创作了一座青铜雕塑。 新的公共艺术项目凭借250公斤重的金铸青铜雕塑和绵延数百米的有趣的猪“脚印”矗立在当地市场的入口处。 如何让这个雕塑与更多人产生共鸣? 重点是以增长为导向的衍生品计划。 每年以“小猪瑞秋”生日为契机,策划不同的活动让市民和游客参与。 此后,一个孤零零的雕塑发展成为一个社区文化节,并创造出越来越多的“雷切尔猪”衍生产品,创造了文化价值。

王中:公共艺术是美化空间的“好看”作品

广告

他只是一个小司机,却侍奉着一个富婆。 小家伙正一步步爬上梯子呢!

X

瑞秋猪的“足迹”.个人资料图片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展现了公共艺术的无限可能性。 公共艺术之所以“公共”,不仅因为它设置在公共场所,还因为它的催化价值。

1999年,时任伦敦市长首席城市规划顾问、建筑大师罗杰斯撰写的专题报告《迈向城市复兴》甚至将城市文化价值的打造作为重要方面的城市复兴。 他说:创造人们期待的高品质、持久的城市生活。 这样的城市生活需要公共艺术,我们期待公共艺术的赋能。

一座面目模糊的城市,终究缺乏一些魅力

上观新闻:国内一些城市也在积极引进公共艺术,但效果并不理想。 有的作品造型抽象,让人看不清,有的作品甚至因为过于怪异而引起了网络的关注。 你注意到这个现象了吗?

王忠:很多人不知道艺术和艺术的区别。 艺术属于古典时期,强调感官的愉悦,也就是大家理解的“美”。 但今天,当代艺术与技术无关。 只注重“好看”,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更谈不上公共艺术了。 今天的公共艺术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 好的作品能够直接提升空间的文化境界,影响人们的价值观,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

因此,我一直认为艺术家不应该“躲在小楼里形成一个整体”,而应该在对当代城市建设的反思中进行创作。 “奇葩”的出现,往往是因为创作者没有考虑作品与那个地区、地区生活的人们的关系,没有考虑造型之外的社会价值。 局部性、参考性和交互性是首要考虑因素。

许多年前,我收到了一份佣金。 客户希望我们在当地广场制作一座地标性雕塑,用一颗举起的珍珠来象征努力进步。 我的做法是创作前先考察当地情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地居民的诉求。 许多居民表示,广场上没有跳舞的地方,也没有孩子玩耍的地方。 这给了我一些想法。 最终作品由切片的半球组成。 半球里隐藏着灯光,白天是红色的,晚上会变成不同的颜色。 孩子们可以在里面玩耍,阿姨们可以随着灯光跳舞。

上观新闻:目前,具有历史意义的公共艺术作品在中国并不罕见。 艺术家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意图如何在与历史的联系中得以实现?

王忠:以河南郑州东风运河公共艺术项目为例。 当时当地政府委托我们建设一座雕塑公园。 郑州历史悠久。 我们相信,它留下的不仅仅是斑驳的青铜器上复杂的图案和商场的遗迹,更是一种源于血缘的文化密码。 在经历了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之后,郑州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消失时期。 正是蒸汽机的“嘟嘟”声,让这座城市重获辉煌。 “火车”和“工业怀旧”是这座城市的关键词。 然而,“复古城市”、“火车城市”等名词组合和概念似乎有点过于模糊和平庸。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们突然被“1904”这个数字所吸引。 “1904”是一个年份,是火车首次驶入郑州的时间节点,它是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追忆,也可以是一串毫无意义的代码,也可以被赋予新的意义。 于是我们想象了“1904”:一个被发展遗忘的地方,一条孤独的铁轨静静地凝视着天空,伴随着一台古老的机车。 有一天,一对夫妇来到了城里这个干净的地方。 他们探索废弃的铁轨,在铁路两侧发现了时间留下的痕迹。 一道裂缝和一道划痕成为了他们想象中的故事的基础。 最终,夫妻俩留在这里,化作一尊幸福的铜像。 后来,越来越多的情侣特地来到这里,手牵着手,小心翼翼地走在铁轨上。 机车成为了游戏通关的体验场,杂草丛生的荒野成为了音乐节的理想舞台。 越来越多的人低下头,细细品味铁轨上的时光故事。

王中:公共艺术是美化空间的“好看”作品

如何设计一份好的广告调查问卷?

X

王中:公共艺术是美化空间的“好看”作品

广告

那个从家庭底层跌落的男人,从底层爬起来,一步一步,踏上顶峰,过上了被美景包围的幸福生活!

X

王中:公共艺术是美化空间的“好看”作品

找不到广告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X

“郑州东风运河公共艺术项目”

于是,“1904”变得越来越清晰。 在这个有故事、有色彩的公共艺术项目中,我们追求和创造的是一种友善的城市表达。 这样,城市的历史文化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城市的记忆以物质的形式得以保存和传播,加深了市民对居住地的了解,激发了对城市的情感。 。

上观新闻:与人联系更紧密的作品越来越多,这也是对大众审美的一种熏陶。 现在,你还会收到那种一味追求震撼和声势的“不明原因”的佣金吗?

王忠:这样的委托很少。 从城市管理者到普通市民,每个人都越来越意识到城市设计的价值。 人们还发现,中国的城市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很多具有一定质量和标准的建筑和城市空间。 这些标准化的内容可以让城市生活得以发展,但优秀的城市就仅限于此吗? 模糊的城市毕竟缺乏一些魅力,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也不会在人们心中留下回声。 一座城市真正有魅力、有魅力的,一定是文化艺术、城市表情、城市故事。

因此,2017年,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与DCL伦敦设计中心联合全球20多所大学和机构共同成立“软城市实验室”。 我们认为,如果用百分比的形式来呈现一个城市的建设,那么60%代表的是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包括基础设施等城市硬件建设; 另外40%我们称之为“软城市”,就是城市的更新、再生、精神、文化和品质,它是软的、不断成长的,能够给城市居民带来欢乐和幸福。 文化艺术是“软城市”的重要内容,而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最直观、最可见的载体。 中国城市在这方面还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

好的公共艺术不仅仅是单一的优秀作品,它还应该有成长性

上观新闻: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推崇美丽的公共空间。 大家兴高采烈地参观了“最美书店”和“最美广场”。 就连地铁站、机场等大型交通空间也被纳入“选美”范围。 对于这些现象你怎么看?

王忠:世界上有很多有吸引力的城市。 这些城市的地铁站、机场不仅履行着交通功能,更是一个迷人的文化空间。 走在其中,你可以感受到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文化诉求。 和文化形象。 我国这些年建设的地铁站、大型机场等硬件设施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人文建设还比较欠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会产生更多对美的追求。 地铁站和机场是城市重要的公共交通空间。 它们的美不仅会给人们带来愉悦,更代表了这座城市对文化的追求和回应。

上观新闻:2019年9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入运营,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 很多人都惊叹机场可以如此美丽。 您主持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人文机场的总体规划和规划。 这座美丽的机场是如何“精致”的?

王忠:以前,说起机场的文化氛围,人们通常会想到机场过道、墙壁上的一些雕塑、壁画。 创建一个人文机场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中央美术学院受机场总部邀请启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公共艺术总体规划》项目后,将机场的定位明确为“世界上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最繁忙的艺术博物馆”新时代”。

王中:公共艺术是美化空间的“好看”作品

“喜欢”

机场如何成为美术馆? 我们的想法是通过4个“艺术+”来实现。 一是艺术+互动,让公共艺术触手可及。 机场二楼国际到达通道设有一套互动视频装置《飞鸟合集》。 这个数字花鸟画卷中的鸟类和植物可以与乘客和天气实时互动。 当人们经过这幅画时,屏幕底部的传感器会“通知”鸟儿起飞并跟随,以有趣的方式欢迎乘客。 如果人停下来,鸟儿就会聚集在屏幕上的人面前。

王中:公共艺术是美化空间的“好看”作品

广告铸铜雕塑,按需定制,做工精美!

X

《飞鸟》

二是艺术+功能,即引入艺术性公共设施。 作品《聆听,感动天空》体现在一组艺术化的儿童活动设施上,通过飞机、云层等带孩子们飞向空中,结合滑梯、跳山、喇叭等儿童设施,以及父母看护和陪伴座位。 空间的一体化设计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步入天空的感觉,减少长时间等待给孩子带来的焦虑。 整个设施采用地毯、橡胶、不锈钢软包等材质,符合儿童友好型公共设施标准。

王中:公共艺术是美化空间的“好看”作品

《听,感动在天空》

随着大兴国际机场公共艺术氛围的不断营造,“艺术+”项目的遗产激活以及“艺术+”平台的“天空艺术馆”将不断为人文机场建设带来更多可能。

上观新闻:过去10年,您也主持了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公共艺术项目。 轨道交通承载着城市客流量大,十分繁忙。 人们如何回应公共艺术项目?

王忠:我非常强调公共艺术作品成长的可能性。 这类作品并不局限于形式之美,而是注重艺术的外延价值,往往会得到很多积极的反馈。 比如我们在北京地铁8号线南锣鼓巷站创作的《北京——记忆》,整体的艺术形象是由4000多个琉璃铸造单元立方体拼贴而成,以剪影的形式表达了老北京的特色。 人物和场景,比如熟悉的街头表演、遛鸟、拉黄包车等等。更有趣的是,每个琉璃街区里,每个人都能看到一件宝藏。 当时,我找到了北京很多街道办事处,通过工作人员联系了老北京人,听了他们的故事,然后从他们那里收集了很多珍贵的老物件,比如20世纪50年代的车票、老算盘上的珠子、黑白老作品获得了北京市民和外地游客的一致好评。

王中:公共艺术是美化空间的“好看”作品

强烈推荐!艺术玻璃+专业高品质滑轨,淋浴房就该这么选

X

王中:公共艺术是美化空间的“好看”作品

《北京记忆》

对我来说,在这个公共艺术作品的呈现中,比结果更重要的是所收集物品的发声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市民为城市运动注入了个体的音符。 无数的个体记忆被收集、放大、发酵,最终升华为城市的集体记忆。

好的公共艺术不仅仅是一件优秀的作品,还应该具有成长潜力,通过公民互动、媒体传播和时间的沉淀,可能成为社会话题、公共事件,甚至成为文化生态。

没有仰视的能力,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

上观新闻:好的设计、好的艺术品都是人创造的。 2000年,您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公共艺术本科教学工作室; 2005年,您在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创办公共艺术系。 从事设计教育多年,您对人才培养有何看法?

王忠:传统设计领域的划分,比如平面设计、工业设计,都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 过去我们的设计教育都是在继承大框架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一些改进。 这样的做法在过去或许能有效应对外界的需求,但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生活方式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主张“让未来定义今天”。 也就是说,我们要想象学生毕业10年甚至20年后会面临什么样的复杂问题,然后倒过来研究现在的培养模式。

未来设计师和传统设计师有什么区别? 传统设计师的工作模式通常是先形成想法,然后按照自己的工作方法完成一件作品。 这样的单一线性模型将来会起作用吗? 在我看来,未来的设计师必须了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知道如何利用新技术和平台来构建和运营IP,知道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增强用户体验。 他们所做的不仅仅是某个产品或某个领域的设计,更是一种社会设计。 要做到这一点,设计师不仅要跨界,更要跨领域。

因此,当今时代,教育的核心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播。 说实话,目前搜索渠道这么多,对于任何一个知识点,学生收集到的信息可能比老师说的还要全面。 这就要求我们教育的核心从传授知识转向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法国有一所学校非常有名,那里培养的毕业生特别抢手,大公司主动找它。 这所学校叫做42学校,专注于培养编程人才。 学费免费,并向全世界开放。 它没有老师,也没有教室,一切都取决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完全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性和同伴的合作。 学校的培养模式以问题为导向。 前一天话题公布后,学生们立即自发分组,开始分工、讨论、合作,进而衍生出自己的创新想法和问题解决方案,并于第二天汇报结果。 这种前沿的教育理念值得借鉴。

上观新闻: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人才培养过程中哪些方面容易被忽视?

王忠:越是生活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越需要打牢基础。 人才培养的基础是人格的培养。 现在无论教多少实用的手段和方法,学生毕业后都不一定能用得上,但人格的培养却是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事情。 一百多年前,蔡元培先生就说过,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业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 日本一位教育家也表示,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捶打”的情怀。

在教育过程中,品格、品格、品味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你要有良好的品德,做一个有资本的人,懂得回报,感恩社会,为人类未来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这是大前提和标准。 第二个是品格,这其实是创新最重要的基础。 你不能跟风,也不能照搬别人的说法,但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和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创新的设计。 第三是味道。 我经常对学生说“眼界决定高度”,品味的高低其实代表着学术修养。 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是“好”的,希望同学们在判断“坏”和审美判断上能取得高分。

一个好的设计师还应该具备四个维度的能力。 首先是写作能力。 不要以为只有文科专业的人才需要这种能力。 事实上,任何专业都必须具备收集信息、研究演绎、策划策划的能力。 言语表达非常重要。 其次是言语和沟通技巧。 沟通不限于语言。 一个好的设计师应该能够通过小册子、展示板甚至幻灯片来传达信息。 三是专业能力,掌握专业学科群范围内的知识。 第四点是我特别强调的。 它是一种向上看的能力,关注文化的高度和成长。 没有这一点,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

上观新闻:您有哪些具体的方式来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王忠:每两个月我会给学生发一份名单。 该名单包括来自各行各业的知名人士,从艺术家和建筑师到音乐家和电影导演,学生们的任务是研究这些人,然后与您分享。 这种分享是有特定要求的,需要梳理研究对象的背景、成长经历、创作倾向和阶段,以及其作品和做人的启示。 通过这种性格研究的方法,学生们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己的视野,提高了说话和交流的能力。

王忠| 1963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全国城市雕塑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