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夜景
近日,《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第19号》发布了202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指数排行榜。 深圳、上海、香港稳居榜单前三。
经过三十年蓬勃的城市化进程,今天的中国城市正面临向文化经济转型的巨大变革。 其中,以艺术介入和城市设计为指导的“软城市”建设理念已获得广泛共识,也对未来城市发展和格局确立发挥了关键作用。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对于曾经的“金元霸主”、“艺术沙漠”深圳来说,深圳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和机遇。 这座城市在时代进程中的变迁,对于整个中国城市的发展进程来说,无疑显得尤为重要。
深圳湾
就在今年,与香港隔海相望的深圳科技园旁,出现了一个新的建设区。
作为深圳迈向未来的重点区域之一,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预计约2100亿元,用地面积约1.17平方公里,规划总规模开发建筑面积约520万平方米。 城市设计工作从2001年开始,经过20年的规划,城市定位从单一的居住空间引导到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的复合功能空间。 未来城市功能将包括总部聚集区、城市文化高地、国际交流等。 中心与城市海边客厅融为一体。
毫无疑问,未来城市的灵魂将由文化和艺术打造。 与简单的建筑物或商业置换相比,城市更新作为一种精神投射下的社会行为,连接着人文景观、生态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整体命脉。
这不是务实与退却的二元对立,而是我们需要以人类生存质量为终极关切,解决乃至优化城市与人、人与社会、个人与公众的关系。
深圳湾
城市的未来充满想象,每一个样本都将成为我们走向未来的催化剂。
近日,由深圳万科主办的SUPER SAMPLE艺术展将在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城市展示馆举办。 本次展览得到了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开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南山区委宣传部的支持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科技与艺术学院的特别支持,展览目前正在安装中。 安尼什·卡普尔、丹尼尔·布伦、苏新平等国际知名艺术大师的作品将齐聚一堂,揭开超级国际艺术的序幕。 深圳万科收藏的大师安尼什·卡普尔的作品也将向观众介绍。
苏新平《行走的人》,玻璃钢,455x130x405cm,2021
展览由孙东东策划,展出了多位英国特纳奖获得者、多位代表中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以及多位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在职教师的艺术作品。 作为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助理策展人,孙冬冬以“样本”和“超级”作为本次展览的关键词,将有限的展览空间转化为以小见大、微妙的方式。 。 空间实践,通过国际高水平的艺术对话,探索、检验和展望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未来的文化艺术生态,以及深圳城市文化创新和城市品质提升的可能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参加本次展览的中国艺术家主要是今年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的艺术家。 这相当于中国威尼斯双年展上的中国国家队。 展示。
苏新平《行走的人》,玻璃钢,455x130x405cm,2021
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和创作都无法逃脱时代的印记,艺术家的思考也来自于他或她有意无意所接受的社会塑造。 不同的是,有的艺术家选择放松,让自己追赶时代潮流,随波逐流,以获得安全感和方向感。 有的艺术家如坚如磐石,不改初心; 就像一艘装满油的快艇,在水面上行驶,力争成为时代的潮流引领者。 它甚至渴望走得比趋势更快或逆流而行。
展览入口处,一座大型雕塑温柔而坚定地矗立着。 它的创造者、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艺术家苏新平就是这样一种警惕或逆流的趋势。 他的纯朴真挚的性格,他的“悲悯天地”,他对事物本质的思考,他对自我的探索……贯穿于他的作品和他自己。 这位艺术家从未停止过对形而上的精神表达的追求和思考。 同时,他脚踏实地践行自己的艺术理想,不断探讨欲望、精神或思想危机等社会现实问题。
苏新平《行走的人》,玻璃钢,455x130x405cm,2021
苏新平早年的草原生活和军旅经历,让苏新平深刻体会到了大地、天空和灵魂的孤独。 20世纪80、90年代,苏新平创作了大量反映此类主题的版画,展现了他强大的艺术精神和生命意志。 后来,由于对中国社会转型之痛的敏感,苏新平开始用油画、素描等直接绘画手段来探讨欲望、精神、意识形态危机等社会现实问题。 随着对自己工作方法的认识逐渐加深,苏新平也将对传统文化的自我反思和质疑融入到自己的实践中。 这引发了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互文关系、时间与思维的有效同步等概念问题的思考。
本次展览的作品《行走的人》是苏新平近年来创作的最新系列之一。 这也是他几十年来第一次尝试用雕塑语言表达特定的主题。 作品遵循了艺术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注社会的现实视角。 这个奔跑的形象来自2010年的大型油画《奔跑的人》:艺术家以自己为原型。 火红的背景中,一个人从画面左侧大步向前走来。 向右走,双脚到达框架边缘。 他从哪里来的? 去哪儿? 为什么要跑? ……艺术家用仪式化的形式语言,将现实逻辑中“行走”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抽象出来,凝结出某种具有稳定意义的视觉符号。 作品在从平面到空间的转换过程中,像棱镜一样折射出不同层次的意图。 《行走的人》不仅具有更加真实的尺度关系和物理体验,而且通过材质、质感、表现手法(喻客)被赋予了新的视觉想象。
苏新平《行走的人》,玻璃钢,455x130x405cm,2021
突出的单一形象和抽空的物质空间,用写实的再现创造超写实的想象,是苏新平艺术创作的典型风格之一。 另一方面,这部作品也与“人”相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的题材一直是苏新平的创作主题之一。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苏新平现在更关心“人生的价值”。
雕塑虽然静止,但作品清晰的轮廓、有力的步伐、刚毅的表情,总让人觉得下一秒他就眼不眨地就要大步走向远方。 这无疑是深圳精神和无数深圳人的抽象体现。 呈现了中国社会高速发展背后每一位奋斗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它是每个个体生命价值的体现,也是现当代中国快速发展的体现。 这一情景的寓言形象也是特区精神的艺术体现。
波德莱尔曾评价现代性说:“现代性是艺术的一半,艺术的另一半是那些永恒不变的东西。” 他认为,构成美的一个要素是永恒的,而且总是特别难以让我们评价; 而构成美的另一个因素是相对的,是环境的产物。 可以说,后一个要素(分别或综合)是美所在的时代,是这个时代的时尚,是这个时代的道德和品味。 现代性是基于情境的东西。 它是非常短暂的、转瞬即逝的、偶然的。 正是这种“永恒不变”,让现代艺术成就了古代艺术的尊严——“任何现代性要想配得上古代,就应该发现人类生活不经意间投入其中的神秘之美。”
苏新平《行走的人》,玻璃钢,455x130x405cm,2021
对于《行走的人》来说,一个“资本人”无疑受到了悠久艺术史的滋养,为在时代中不断前行、奋斗的个体打造了一座时代丰碑。
“我在把握人、社会、宇宙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会改变,但世界在变化。面对变化的世界,会出现不同的心理反应。我希望捕捉到这种心理变化和观念变化。” ,当然基本的东西还是没变。”
——苏新平
1978年以来,随着“空谈误国、实干兴国”、“敢为人先”等理念的不断涌现,深圳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土地也吸引了一批批年轻人,使其成为又一个创业奇迹,播下了现代创业的种子。 如今,文化艺术也将成为深圳再次扬帆起航的重要动力。
俯瞰深圳湾
世界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曾说过,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不可替代、不可替代的,是最持久、最核心的竞争力。 文化是一个城市最大的房地产。 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正在向文化积淀丰富的城市转移。 如果城市不注重文化积淀,城市未来的经济发展也会下滑,难以为继。 但文化仍然是城市发展更新的核心竞争力和引擎。
事实上,苏新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也是一位优秀的艺术教育家。 他从“85美术运动”以来不断突破自我并延续至今的艺术探索,展现了当代艺术的生命力,而这也正是本次展览想要给深圳带来的——通过当代艺术最鲜活的生命力,激活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深圳乃至全国的城市活力。
苏新平
关于艺术家
苏新平1960年出生于内蒙古集宁市,1977年入伍服兵役。 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科技艺术研究院院长。 苏新平早年的草原生活和军旅经历,让苏新平深刻体会到了大地、天空和灵魂的孤独。 20世纪80、90年代,苏新平创作了大量反映此类主题的版画,展现了他强大的艺术精神和生命意志。 作品曾在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波特兰美术馆、旧金山博物馆、福冈美术馆、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展出、上海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 博物馆和其他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