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雕刻技术

沈雁木雕

沈雁木雕

    木雕艺术,历史悠久,它是我国古老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现在东南沿海地区,有人把木雕看作是牟利发财的手段,不说“十个木雕九个穷”,也至少有“一富九贵”之说。这可能是事在人为,反过来也刺激了木雕艺术的繁荣与提高。过去一些名艺人不但技术高超,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艺术构思,作品不落俗套。

    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民间木雕工匠们巧思妙想,雕琢出一件件艺术珍品,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域风格,而且很多是历史无声的见证。通过它我们与古人对话,就会豁然洞开文秘研究的茅塞,抹平以往认识的模糊,可以说我们在同艺术的接触中,又多了一份对历史、对文化、对艺术的了解和认识。

    沈雁冰(1896-1981年),又名沈雁木雕,是浙江桐乡乌镇人。沈雁冰从小受到家庭的艺术熏陶,酷爱文学,也喜欢绘画、书法和雕刻。他小时候在乌镇一间旧式的书房里读四书五经和一些古典文学名著。他利用这些机会,博览群书,培养了对文学的爱好。家中还藏有一些名人字画和各种精巧的工艺品。沈雁冰常在这些工艺品上临摹或素描,以此培养自己的绘画基础。日积月累地经过一段自学和实践,居然能画一手很好的中国画。同时他对治印也很感兴趣,有较深的造诣。沈雁冰一生曾使用过很多笔名和化名,计有40余个。如矛盾、子佩、中书、岂明、屈亢、屈铁、野鹤、古棣等。其中最著名的笔名是“茅盾”。建国后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部长等职。

    乌镇作为江南水乡的一颗明珠,为历代文人雅士所钟爱。这些文人或生于乌镇,或与乌镇有不解之缘,都要在古镇的文化艺术上留下一笔。他们为乌镇的桥梁命名:“通济桥”、“仁济桥”、“寿星桥”、“通安桥”、“保安桥”、“福星桥”、“太平桥”、“状元桥”、“仁寿桥”、“永安桥”、“逢源桥”、“泰安桥”、“咸安桥”、“梯云桥”等;在古镇街上留下了近百条幽深古朴的巷弄和石板小街;还为古镇的古亭子取了名,如“甘泉亭”、“琴泉亭”、“慈云亭”、“望佛亭”、“百寿亭”、“白鹭亭”、“水蛇亭”、“翼然亭”、“集芳亭”等。他们在桥头巷尾吟诗作赋或明志颂德,为乌镇增添了许多人文景观和美丽传说。

    沈雁冰在乌镇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他的一生都同乌镇有着密切的关系。他逝世后把自己的骨灰安放在杭州西子湖边的山坡上,表示他的遗愿与乌镇的家乡人民心连心、魂系情。他为人民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艺术遗产。

    沈雁冰对木雕艺术也十分爱好和重视。他曾收集了许多精美的木雕艺术品,并精选了一些古代建筑上的木雕部件和传统木雕精品作为传家之宝。他很欣赏这些木雕艺术品和木雕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认为这是一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他为收集这些木雕艺术品花了很多钱财和精力,并把保护和收藏这些艺术品看作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