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余5月8日讯(记者邓玉玲)1992年,19岁的万喜胜只身前往浙江东阳学习木雕技艺。 他从平面雕刻开始,从事根雕工作已有30年。 三十年前,万喜胜是江西省新余市梁山镇元下村委会新丁家村的热血青年。 三十年过去了,他的热情并未减退,依然是那个热爱根雕艺术的“年轻人”。
万喜胜用现代化敲打设备创作根雕作品(赵春良 摄,中央广播网发布)
近日,在新余市梁山镇元下村委会新丁家村的庭院里,陈列着各种树根及根雕作品。 切割、雕刻的声音此起彼伏。 沉浸创作的根雕工匠万喜胜根据需要更换电锯。 、打浆机、磨光机以及各种传统的雕刻刀,流畅的运转,伴随着锯末的舞动和飞溅,慢慢地呈现了工匠心目中的“警牛”和“转龙”。
剥树根(央视赵春良摄)
万喜声用打刀雕刻作品(赵春良 摄,中央广播网发布)
经过30年的爱好、学习和追求,万喜胜将根雕的“精细”融入到每一件作品中,从3.7米高的“长城”到最小的0.4米长的摆件,从选材到成品抛光。 可能是一天,也可能是半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数以千计的根雕作品被广泛传播,根雕艺术在民间生根发芽。
万喜胜用叉车装载树根(中央广播网 赵春良 摄)
根雕从选材开始,还需要经过造型、构思等多个步骤(中央广播网 赵春良 摄)
多年来,万喜胜的根雕作品《恨恶》、《沉醉》、《经历》在“江西省根石艺术展奖”中分别荣获二金奖、一银奖。 2020年,抗疫主题木雕作品《驱魔降魔》《医者仁心》再次获奖。
皖西根雕屡获殊荣(中央广播电视网 赵春亮 摄)
被千万人擦干净的作品,犹如无数宝藏(赵春良 摄,央视发表)
根雕作为中国传统雕刻艺术形式,正试图搭乘新时代的快车,飞进寻常百姓家。 如今,万喜胜正在向徒弟们学习。 在保留传统根雕技艺的同时,他正在拓宽创作思路,拓展根雕产品品类,并利用直播等销售方式,为“根”技艺赋予新的生命意义。 相信更多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根雕作品将会受到大众的喜爱和收藏。
万喜声用传统刻刀加工作品细节(赵春良 摄,中央广播网发布)
一条88厘米长的“回头龙”需要约1000块手工雕刻的鳞片(中央广播网 赵春良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