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李向群
我是798
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乌托邦
2021年6月的一天,我们在北京著名的艺术区798遇见了李向群。
李向群现任鲁迅美术学院院长。 1978年考入辽宁沉阳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先后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 曾在三大艺术院校工作十余年。 作为著名雕塑家,李向群的许多作品都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人物。
△李向群雕塑《红星照耀中华》
田川:这个毛主席的雕塑可能是您早期的作品。
李向群:对,这个雕塑叫《红星照耀中华》。 1978年,我读大学时,读过斯诺写的《西游记》。 过去,很少能在书中看到毛泽东恢复到人的状态,离我们很近,就像我们的一位朋友一样。
其实我读完这本书后就想做这个雕塑,但当时我只是大学二年级学生,能力不够,所以只好推迟了。 我当时就想,总有一天我会完成它。 后来一直拖到了2005年,我觉得不能再拖了,所以就这么做了。
田川:花了20多年的时间。
李向群:其实当你突然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很快就能完成,一周就可以完成。
的
△李向群雕塑《红星照耀中华》
李向群:这个雕塑的初稿是设计一个笑脸,后来我决定不笑,闭上嘴。
田川:现在你似乎在思考,并且有点皱着眉头。 这是你对过去20年的反思吗?
李向群:是的。 其实,最重要的是,我只是想让大家看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人。
田川:你创造的形象与优越的、不可逾越的、不可侵犯的力量有关。 但你总是希望从他们身上提取人性。 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想法的?
李向群:把自己当成“他”才能打动别人,而不是假装。 有些人是为了做而做,但我做是因为“我就是他”。 为了制作这尊雕塑,我从1981年开始多次到延安走走看看。
△李向群雕塑《红山花开》局部
田川:你在雕塑上有自己的创意改造,比如倾斜的肩膀、更长的手臂比例等等,这些部分可能会受到不同声音的批评。 您对此有什么担忧或顾虑吗?
李向群:不是,因为我做的不是一个节目,而是一个真实的人。 我们不去想眼前的事情,想想五十年、一百年、两百年后,人们不知道被雕刻的人是谁,但仍然觉得他是一个真实可信的人,则视为成功。 。
李向群:我感觉我是一个导演,我要把雕塑塑造成我心目中的形象。 就算我做得不好,也不会有人对我做什么吧? 我是导演,我做决定。
艺术家仍然需要更加原创。
1999年,李向群第一次来到798。 随后的几年里,李向群在798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和艺术中心。
2004年,当798面临拆迁的关键时刻,李向群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提交多项议案,与朋友们一起为798艺术区的保护和发展发声。 如今,798早已成为北京乃至中国的文化地标之一,李向群依然留在这里。
李向群:我第一次来798是1999年,当时我感觉很虚弱,就像被空投了一样。
田川:你自己选择来这里的吗?
李向群:是的,我想重新开始。 当时这里什么都没有,所以我的空间被称为“Odd Factory”,我想在这里创造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田川:发生了什么让你想要从头开始并重塑自己?
李向群:我喜欢做学术工作,不喜欢去争取什么。 所以我想找到自己。 我不需要和别人竞争,也没有人和我竞争。
田川:不争不抢,知足常乐。
李向群:是的。 我想要纯粹的干净,所以我来到798。就像寻找须弥山一样,这是一个完全自我的世界。
田川:但是来到这里之后,你仍然觉得自己很孤独、很弱小。
李向群:那太好了,因为这里没有教授,也没有官员。 就像一个乌托邦,来到这里后的每一天都感觉很幸福。
田川:你来这里做什么?
李向群:一开始我带了几个研究生来这里创作作品,做一些教学的事情。 后来听说这里可以举办展览,我觉得特别有趣。 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有机会为自己做出一些贡献,所以我说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
我们是谁?
我们来自哪里?
我们的根是什么?
2006年,李向群的作品《云雪》在798仅用了四天时间就创作完成。 他用自己的作品来探讨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一个人的价值应该如何衡量? 一个人应该如何受到尊重?
作品形象酷似慈禧。 李向群说:“如果把帽子脱了,把衣服脱了,把椅子拿掉了……所有身份的象征都拿掉了,她就是一个女人了。就算她有慈禧的脸,还有谁能做到呢?”说她是慈禧?”
李向群:“云”和“雪”让我思考。 它们在呈现时是有形的。 随着时间和温度的升高,它会消失。 当它变得有形时,我们可以画它、塑造它、谈论它。 但当它消失的时候,我们谁也不知道……
田川:它曾经存在过。
李向群:就像云和雪一样,我们都曾经存在过。 重要的是我们留下了什么? 在严肃的题材中,它能否打破其严肃的状态,仍然呈现出生命和人性的气息? 不管她多么有权势,多么正义,她仍然是一个人,正如老百姓所说的“不要装”。
△《堆云堆雪》手稿
田川:您曾经说过,您与雕塑的关系与您的童年经历有关。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李向群:小时候非常需要父母的时候,他们不在身边。 我每天都盼着他们回来,但是没办法,有时候就是做不到。 所以我特别希望把爱传递给大家,我特别需要一种善意。
田川:这是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所缺失的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你希望把很多权威人物的人性展现出来,告诉世界我们都是一样的。
李向群:是的。 在我眼里,我不想待人太坏,我希望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
想法
△李向群雕塑《云雪云》局部
田川:雕塑上画的蓝线是你故意的吗?
李向群:我通常这样画颜色,以达到平衡。 我感觉她快要摔倒了,于是我拉了拉她。 这个雕塑呈现了一种每个人都可能体验到的失重状态。 然后让你自己控制它。 即使摔倒了,还能爬起来,不会太危险。 世间一切都在变化,人生如赌博一样难以预测。
鲁迅美术学院起源于1938年在延安创办的鲁迅美术学院。1945年,鲁梅移居东北,最终定居沉阳。 从1978年开始,李向群在鹿美学习、工作了12年。 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美术学院任教二十多年后,李向群回到东北,出任鲁迅美术学院院长。
李向群:我是2014年底去鲁迅美术学院的。当时东北地势比较低,像沙漠一样。 而且有雾,什么也看不见。 雾气里面是一片平坦的土地,什么也没有。 走近了才看到露梅,真是让人觉得可怜。 我当时想,鲁梅(鲁迅美术学院)是从延安出来的。 它承载着文学艺术的历史。 这非常重要。 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 我必须回来。
中国共产党
△鲁迅美术学院校园里的雕塑作品
李向群:不管树的影子有多长,它的根仍然扎在泥土里。 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的根源是什么,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
那时的鲁迅美术学院很朴素,老师们朴实、不做作,也很真诚。 张旺校长对我们很好,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他尤其懂得尊重和关心学生。
田川:作为现任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您为孩子的教育或者未来的职业发展做了哪些努力?
李向群:美术培养艺术家,我对目前的大规模招生特别不看好。 仅从这一方面来说,高质量发展肯定会失败。 我的建议是少招收学生,尤其是美术专业。 设计学不需要这样,因为它是一门应用学,需求量很大,但是美术的需求量其实很小。
△鲁迅美术学院教室
田川:我们招了很多学生,但实际上社会上相关职位并不多。 结果,学生无法从事相关工作,也无法建立良好的人脉。 很多人被迫转行,或者即使从事艺术家的工作,生活状况也是惨淡而压抑。
李向群:尤其是美术专业的,相关工作特别紧张。 确实不容易,尤其不容易。
田川:目前我们每年招收多少艺术系学生?
李向群:虽然单年不多,但加起来还是不少的。 比如雕塑系每年招收四十、五十人。 五年后会有多少人?
田川:超过200人在我们的概念中可能并不算多。
李向群:但是我们老师不到20人。 今年录取的学生人数应该在30人以内,明年则减少到20人。招生人数逐年减少,每个老师要教的学生也越来越少,以便能够教授更多的学生。最好的。 那年我们只有6个人。
△鲁迅美术学院鲁迅雕塑
李向群:美术学院的未来不仅包括绘画和雕塑,还有产品和工业设计。 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是鲁梅(鲁迅美术学院)未来的需要。
如今,李向群不仅是艺术家、院长,更是全国政协委员。 他多次在全国人大、人大上提出提案,提出依托鹿美、美国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塞北798。 用文化引领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 李向群曾说过,东北是一块冰,他要化冰为水。
如梅
李向群:美术学院毕业,艺术家,本市所有美容师。 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服务城市、服务社会是他们的基础。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毫无意义、毫无价值。
田川:我看到您在提案中提到了文化交流中心、创意影视基地、商业步行街、创意酒店、胶囊房、艺术家工作室、美术馆……非常多元化。
李向群:是的,有一个创意,包括整个公园的效果图,但是到了实施的时候……但是我还在争取,因为我特别希望在鲁梅老校区(鲁迅美术学院),或者在老校区周围做这个。 我们一定要让它成为沉阳的地标性建筑。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导演:王杰、孙万宁